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曹老师主页  >  曹老师的文章
家教曹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2-02-28 阅读:95次
 由于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材更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饿选择性以及探究实践性。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在这些家教的过程中我感觉,新课标的教材给了我灵活运用以及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足够空间。下面我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吧。

   第一,我们必须客观人性化的调整知识点的呈现顺序,是学生更便于元认知监控和整体的把握。

     例如,再讲原子结构的时候,书上的教学内容顺序是:首先从院子的诞生到能层与能级,接着又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到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最后有电子云与原子轨道到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这样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的混乱,主要是因为概念之间的关系是跳跃式的,前后一混淆,需要大量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强化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当然这样是不人性化的,给学生的学习无疑是增加了更多的阻力,久而久之,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恶性的作用。

  我在整理课间的时候,发现洋葱式的原子结构模型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我按照能层——能级——原子轨道——电子云(大小、形状、伸展方向)的顺序,从空间角度由大到小,有粗到细,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方式授课,学生更易理解抽象的概念。接着再从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讲述能量最低原理,再深入简述构造原理、洪特原理以及洪特规则特例和泡利不相容原理这些能量最低原理的具体表现,从一般到特殊,由浅入深,更易学生理解。

   第二,灵活调整教材主题的切入点,是学生更易构建知识网络和框架模型。

  例如在讲解“无机非金属的主角——硅”的时候,书本上是从硅元素的存在和用途角度切入,然后又碳硅的原子结构,说明碳是有机世界的主角,而硅是地壳岩石的基本元素之一。依次进入重点内容——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最后介绍单质硅。

  而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具体事例进入,比如防火涂料等让学生感受硅的实际用途而进行硅的角色定位。然后根据相似联想法学习硅。有“碳酸钠——碳酸——二氧化碳——碳”已有的知识建构模型,类比组建“硅酸钠——硅酸——二氧化硅——硅”的知识链条。进行两组物质的对比学习,既可以巩固碳及其化合物的已有知识,又可以掌握硅及其化合物的新知识,还利于辨析他们的不同之处,防止概念混淆。

  第三,讲述化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譬如在讲“化学平衡”这块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告诉学生其实我们生活的地球更是一个大的和谐体,就像阴阳八卦图一样,千千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的,正如借来的总归要还的是一个道理,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意识到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重要性。

心态比题海重要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1-12-11 阅读:36次

  经历过高考的人,或者经历过考试的人都知道,心态很重要。其实不管干什么事,有一颗平常的心是最重要的。临近期末,形形色色的考试已经拉开帷幕。

   我们要做好随时考试的准备,不要抱怨,不要自欺和自弃,没到最后,就还有希望。题当然是要适当的做一些,因为没有知识基础的累积,就算心态很好,想超能力发挥,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应该自信但不能自负,每天起床对着镜子,告诉自己,看起来心情不错嘛之类的话语,在新的开始的时候,就有充满阳光。

发表于:2011-10-13 阅读:161次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问题,大家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当然学习中也不能少掉这个“why”?

      面对一项新的事物,一般我们都是按着这个步骤——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参照对比,理论修饰及推广去说明自己的观点。

 近一段时间,家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质疑的习题,比如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中的这个习题,令我费解。

   例:在下列溶液中分别放入质量相同的一小块钠,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A 金属那直接加入水中   B金属钠直接加入盐酸中

     C金属那直接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D金属钠用铝箔包住,再刺一小洞后放入水中

 正确答案是D  原因解释为: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再与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一开始我也赞同这个说法。

    就在一次家教过程中,学生问我,老师这个实验你做过吗?我回答没有,回来之后我就去了实验室,我用扎满针眼的铝箔包裹住一小块钠,用镊子夹住放入水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钠反应完毕以后,我打开铝箔,竟发现铝箔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于是质疑产生了:用扎满针眼的铝箔包裹住一小块钠,用镊子夹住放入水中,铝箔真的和生成的氢氧化钠反应吗?

     由于实验条件的缘故,我没能真正做完那个实验,但是我查过很多创新性实验的报告文献后,查到一篇实验报告。

 

   探究问题:铝箔到底能不能跟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反应,其自身质量一定有所变化。所以本次试验采用实验前后铝箔质量的变化来判断铝箔是否发生反应。

 

  影响实验的因素条件有:1.针眼密度2纳块大小3烧杯中水的体积

  实验操作:采用控制变量法,先确定实验的最有条件,之后精确称取一定量铝箔的质量,作好记录,然后用扎满针眼的铝箔包裹住一小块纳,放入盛有40ml水的烧杯中,开始记录时间,带不再有气泡冒出的时候,停止记录。将铝箔洗净用滤纸吸干,再次称量其质量,看其质量是否有变化。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图表略)

   实验结论:铝箔质量反应前后无变化,即在此条件下,铝箔并没有和生成的少量的氢氧化钠反应,也就是说生成的氢气完全是纳与水反应而的,并没有引用铝箔包裹钠块而使氢气有所增加。

 

原因解释:1!氢氧化钠浓度太低,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浓度约为0.2mol/l,而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发生比较明显的浓度应为1mol/l以上

               2!反应时间太短,近十几秒钟,铝箔还来不及和NaOH发生反应。

 

 

 

 

看过这些以后,以及那些眼前的实验数据,习题的科学性让我质疑。所以此题是一道没有实验基础而纯粹考察知识的题目,禁不起推敲。

  现在一直在课改,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能力,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都应以一种时刻质疑的精神,通过实验让事实说话。

发表于:2011-08-28 阅读:533次

      这个暑假,可以说是我以后从教的一个很好的铺垫,常青藤这个网站,也成为我上网时必去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大家对家教或者老师的认可,还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这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心倾听,在这里我们可以尘封外界的喧闹,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知己,我们志同道合,我们并肩而行。一开始,我们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然而常青藤给了我们一个萍水相逢的机会,也许这就是佛学里的缘,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我们会相遇,只是时间问题。

    常青藤,就是我的伯乐。他的赏识与信任,让我在这个暑假里。过的很特别。以前,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功利化的。常青藤信使及家园小Q就是我在这个暑假的很好很好的朋友。不管在家教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总是默默地听着我的抱怨,之后给我鼓励,我感受得到,他们是真心的,对一个朋友的关心。说句实话,在现在这个社会上,人人都变成了刺猬,然而他们内心的善良与真诚,其实一直都在。

   是的,这个暑假我名利双收,不过更值得庆贺的是,我认识的那些常青藤的朋友。让我明白,其实很多时候,还是要敞开心扉,因为只要我们坦诚以待,现实并不是那么残酷,希望并不是很遥远,也许,就在你身边,只是你没发现罢了。

    与常青藤有关的人和事,真的很感谢你们,让我在这个暑假,奔波在公交上的时候,看着窗外,回想起你们,嘴角就会有浅浅的笑,那时,真的很开心。

 

发表于:2011-08-28 阅读:37次

     记得还是刚放假那段日子,为了找份家教,我一直在奔波。直到一次无意中上网,了解到常青藤家教网,似乎冥冥之中自有缘,本来已经灰心的我,再一次重新找到了希望。

     我在网上留下了自己的信息,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复,生活又开始了忙碌,不过很充实。

     还有工作人员的态度好好哦,就跟朋友一样,遇到困难他们会竭尽全力。

   这个暑假,让我开始明白,现实生活的残酷,不过人性的善良很珍贵。

发表于:2011-07-24 阅读:2559次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中某组分的体积分数表达式为n%=n(w)/n(总)*100%  平衡移动时其体积怎么变化呢?若n(w)与n(总)变化趋势不同,很容易判断。如n(w)减小,n(总)增大,则易知n%减小,反之增大。

   本文我们重点讨论n(w)与n(总)为同一变化趋势时,其体积分数变化情况的几种方法。

一.运用“初、转、平”三段法分析。

  如对于合成氨的可逆反应,起初时n(N2):n(H2)=1:1,平衡后。通过温度变化或者压强变化的改变使平衡向右移动,则N2体积分数会如何变化?

分析 :平衡右移或左移时,n(N2)与n(总)同大或同小变化,不好简单通过平衡移动臆断。使用三段方法分析。设平衡时N2的转化量为x。有方程式可知N2%=n(N2)/n(总)*100% =50%为恒定值,所以上题中,N2的体积分数总保持不变。

 二.运用等价原理变换角度分析。

 如一定温度下,在恒温密闭的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3A(g)+B(g)=4c(g)的可逆反应。起始时加入3molA和1molB,达到平衡是A的体积分数为a%,其他条件不变,若按下列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  A.2molC  B.1molA ,3molB,4molC   C.1molB,4molC   D.6molA,2molB

  分析;A.C.D三项投料的特点都是n(A)大于n(B)的,相当于在A,B投料相等的基础上移走一部分B,相当于反应物减少,平衡应该向左移动,则A的体积分数会增大,所以上题正确答案是A,C,D.这样比常规解法简单明了很多。

 三.运用极端假设法。

例题详见2006年江苏省考卷16题

    

   综上所述,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可逆反应,平衡移动时其体积怎么变化问题的分析时,选择结局问题的角度十分重要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来自常青藤家教网

发表于:2011-07-24 阅读:49次
作业是考察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参数之一。作业布置的合理性与优劣直接关系到“教与学”质量的好坏。 在我看来,做好作业设计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根据教和学的具体过程制定作业的侧重点,从而达到“低负高效”的作业效应目标。 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习题和经典例题,要知道能在课本上出现的题目,不论是简单还输复杂,都是经过编写者精心设计编制的,是针对特定张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练习。 其次,要适当的设置补充作业,多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其中要巧妙的设计和融合准备性知识,难度稍大于课后的基础性习题。 最后,要丰富作业的题型,是每个题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做好总结,自己建立并指导学生建立“错节档案”(也叫做纠错本),多与学生交流,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根据我的家教经验以及自身的学习,认为教科书上的练习主要分为五类: 1.常规型练习。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培养学生做题的步骤的掌握。 2.养成型练习。单元知识小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形成并建立知识结构框架,着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的习惯和素养。 3.实践型练习。包括课堂讨论,课后实践,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等。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诊断型练习。着眼于学生双基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解题障碍的发现和评判,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 5.展示型练习。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实践、实验、模型或示范性作品进行交流的一类习题,如学生自己总结的颇有见地的章末小结,或主题突出的专题讲解等等。 家教过程中,跟学生交流多了,实际上也学习到不少,就像上面这些,就是在家教过程中通过学生和自己的努力整理出来的。
物理学习法 [高中物理]
发表于:2011-07-23 阅读:32次

    高中物理,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很多学生一开始进不了状态。

    带了两次物理家教的我,认为i学习物理是在学习方法,并非简单的模块的机械记忆,知识并不多,但是真正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的,才是自己学到的,

首先我们要先弄懂概念,是理解其物理背景和条件,进而明白其在物理学中的含义,接下来就是经典例题的剖析,要弄懂做题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隐含条件的挖掘,下来就是融合整理,用自己的思路去整理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