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知向谁边的文章专栏 |
---|
我看初唐诗
发表于:2012-07-31阅读:61次
|
唐詩是中國文學的一座高峰,是唐朝的時代特點;唐朝是一個詩歌的時代,所以又被人們稱作“詩唐”,即是詩的唐朝 。 初唐的文壇,既繼承了六朝的綺靡之風,又有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的變化。說到初唐的詩歌,就不得不提及張若虛和陳子昂這兩位影響深遠的詩人。 (一) 孤篇橫絕詩壇 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的張若虛,僅以一首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春江花月夜》彪炳千古,橫絕唐朝詩壇,秀出了唐詩的浪漫主義情懷。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月夜為背景,細緻而形象,有層次的描繪了相思離別之苦,雖有些消極感傷的情緒,但主要基調還是好的。全詩四韻一句,平仄交錯,借聲韻的回環往復,把離愁別恨表現得往復纏綿,搖曳有致。全詩詩情蕩漾,畫意幽美,哲理雋永,三者渾然一體,被人們稱作“王楊盧駱當時體”中的佳作,初步洗脫了六朝宮體詩的濃脂膩粉,廣為人們傳誦。 這是一篇歌行,採用的是樂府舊題,但作者已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融合、玲瓏透徹的詩境。 張若虛在詩歌意境創造上取得的進展,如將逼真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興象,詩情與畫意相聯合,濃烈的情思氣氛,空明純美的詩境,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盛唐詩的到來作了藝術上的充分籌備。
(二)彪炳唐詩風骨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 壯偉之情和豪俠之氣,是陳子昂詩歌創作的個性風采,也是他提倡的風雅興寄中能反響一個時代士人精力風貌的新內容,被稱為“唐詩風骨”。 複歸風雅,是陳子昂振起一代詩風的起點,集中體現為他創作的38首《感遇》詩,這些組詩是作者對自己波折的生活經歷的感悟,包含了作者的個人情感和政治傾向。例如,如武后時代重用酷吏,大開告密之門,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殺害者,以至人人自危。陳子昂作 《感遇》其四:"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指斥這種現象。《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則是用諷喻伎倆,表達對酷吏用誘鹿方法羅織冤獄的憤慨和憂慮。如《感遇》其三十五:“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台。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此詩作于詩人第一次隨軍北征期間,親臨沙場,有感於心,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種興寄方法,已突破了古詩美刺比興的傳統局限,直接建安詩人的梗慨多氣,雖在表現情勢上帶有受阮籍《詠懷》詩影響的痕跡,但沒有興寄無端的苦悶,而是蘊藏著壯偉情懷,展現出不甘平庸、積極進取的精力風貌。陳子昂是個具有很濃色彩的詩人,借《感遇》來恢復風雅比興美刺的興寄傳統,使詩歌創作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干涉現實的作用。提倡風骨和興寄,對於當時詩風的變更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他提出了一種"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詩美理想,請求將壯大高昂的情思與聲律和詞采的美聯合起來,創造健康而瑰麗的文學。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和理論主意影響了有唐一代。 他對風骨的尋求,他提出的詩美理想,對於唐詩的變更具有變革性的意義,成為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