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南宁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南宁家教网  >  杨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回归作文的本原与正途
家教杨老师的文章专栏
回归作文的本原与正途
发表于:2013-04-30阅读:27次

回归作文的本原与正途


◇潘纪平


 


作文怎样写?作文如何教?


这是现代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话题和焦点,也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无论是从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养中的作用来衡量,还是从作文分数在语文考试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来考量,都是毋庸怀疑、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当今媒体发达、网络开放、升学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一是要满足具有一定写作潜力、写作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学生希望进一步提高、成长为“小作家”的要求,二是要满足普通学生必须通过中考、高考并且希望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的要求。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显然是尚未达到满足这两个层次的需求的,于是导致了这样的写作局面:从文学写作这一层面看,开放的媒体、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现机会,也催生了一些少年作家,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受到严格的训练,根基很不扎实,或是昙花一现,终究难以为继,或是行文失范,乃至走火入魔。从应试写作这一层面看,大多比较重视外在策略技术的花样翻新,忽视了内在文学素养的积累沉淀,导致模式化、空洞化的作文批量生产,只求作文考试过关,完全背离了写作所要达到的洞明世事人情、净化心灵、锻炼思维、提高人文综合素养的根本目标,这就将应试写作与文学写作人为地一分为二、割裂开来。


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不太满意的局面,自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目前的作文教学,只是从属于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没有相对统一有序、权威可行的作文教材,这就造成作文教学在现实中出现无依托、无规范的状态,使得学生的写作对老师自身水平的依赖性过强,或者干脆就是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完全“靠天收”。从主观上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写作的习惯,自身缺乏必要的写作经验,因而在作文教学中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指导学生作文难免会隔靴搔痒,从而造成作文教学的低效率;有的语文教师甚至将作文课借用来赶教学进度或进行测评考试,造成作文教学的弱化。此外,学生普遍面临着升学考试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速成”的捷径和效果,靠背几篇范文或作文模板来投机取巧,造成学生写作兴趣缺乏、欲速而不达的不良后果与恶性循环。这是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直接原因。


青年学人杨锦辉撰写的这部《跟着作家学作文》,不仅是他长期从事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生文学社团工作的结晶,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与研究中具有突破性和前瞻性的科研成果。该书的最终完成,与作者自身三个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一是他从小热爱文学、热爱写作,在教学的同时也创作、发表文学作品,获得了不少文学奖项,具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经验,可谓深谙其中三昧;二是他在作文教学、主持文学社团工作中,对中学作文的教学和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非常熟悉,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教研成果。三是他经过鲁迅文学院的函授学习和《人民文学》的笔会培训,加上他自己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直至继续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对文学理论和写作理论的把握较为深入透彻,融贯于心,并且有他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


要之,作者将其文学创作实践中的感悟、作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成果融为一体,成就了创作型、研究型、专家型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这就使得他撰写的这部作文“教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现实针对性。这样的作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自是不同于那些花样翻新、华而不实的所谓“兵法”、“宝典”之类的辅导书,也算是回归了作文的本原与正途。


2012年6月于武汉


 


(作者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学语文》杂志社总编,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