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杨老师的文章专栏 |
---|
三高家长带来的教育问题
发表于:2012-04-14阅读:31次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众多家长的愿望,孩子从小周末就被要求到社会各种各类的培训机构去上课、练习,突出家长们这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态。高学历家长本身是享受教育的成功者,他们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年少时,他们努力拼搏自己;成为家长后,他们寄托希望于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够取得不菲的成就。绞尽脑汁的家长们尽力为自己孩子谋出路,该怎么理性解读这些现象呢?
孩童时代,孩子们更多的是打打闹闹、嬉皮笑脸、哭哭啼啼,这些记忆是每一个拥有童年时代的人内心一份珍贵的私藏品。然而,他们以后面临的竞争是如此放激烈,父母的操心与规划,阻断了孩子们快乐的美好回忆,他们不得不按照着父母的思路走,兴许他们也体会不了这些钢琴乐器的快乐,可只要在父母“一切为了孩子的将来”的爱的名义下,这件事自然而然被认为是有意义的。我们仍要质疑,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是否真的能够赢在起跑线么?而赢得了“起跑线上”的领先位置,是否意味着孩子能够从此一帆风顺? 高职、高知、高薪的“三高”家长,一边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做皮纹测试,一边背着孩子托人情、找路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开始上学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因为“三高”的社会人际关系缘故,他们的孩子如愿以偿进入重点中学就读。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的这番精打细算,完全为人理解。因为这些高学历的家长曾经努力拼斗各类考,才有现今人群里的“脱颖而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接受教育的初始,就是高层次的。在现实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下,高学历家长不免会犯难。家长们的努力换来了自家孩子能够享受优质资源的机会,这是家长值得欣慰的事情。高学历家长们还因此称有能力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更能现实地看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这些家长们对孩子抱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待,为自家的孩子制定了人生规划。提到此,想起胡适先生对自己的大儿子胡祖望曾作《我的儿子》的诗。诗中说: 我实在不要儿子,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花落偶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不得不说胡适的伟大,没有“继往开来”的束缚,不要求孩子做个孝子,他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会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就足够了。 高学历家长在努力提供自己孩子优质教育条件的时候,一味要求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为跟自己一样优势甚至更棒的人。这些的夙愿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有作为。但是,高学历家长的这一系列的努力、愿望,存在着违背了孩子成长时期的规律,不免激起孩子的强烈叛逆的心理,往往事与愿违。尝试着放开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无为”就是“有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