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崔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家教专家答疑
家教崔老师的文章专栏
家教专家答疑
发表于:2012-07-18阅读:160次

 孩子不愿回答父母问题时该如何? 

  我女儿2岁多了,性格开朗,说话比较早也比较清楚。但经常对我们的话爱理不理,问她一些问题,比如“要不要吃饭”、“想不想睡觉”,她总是不愿回答我们。凡是她不想做的事她都不理,经常是问她三四遍了才回答我们。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嫌我们太嘴叨了? 

  专家答

  不回答你们的问题是孩子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原因就是你们提的问题她不想接受。以后对不需商量的事就直接说“该吃饭了”、“该睡觉了”;对可商量的事就用商量的口吻说“咱们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并尊重和尽可能接纳孩子的合理意见。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我的男孩2岁9个月,性子急,爱发脾气。比如:

  1.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倒了,他就对着那个东西发脾气,责怪那个物体。

  2.干一些比较精细的动作,干几下如果还干不好就烦了,不能坚持。

  3.有时达不到他的要求就哭闹,尤其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 

 

   4.他比较爱粘着我(妈妈),有时上厕所都要跟着,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像被捆绑了一样。请问我该怎么办?

  专家答

  孩子发脾气主要是受环境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无缘无故发脾气,不要迁就,要讲道理或者“冷处理”。另外,让孩子做事,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原有水平,过高过难,孩子达不到,就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粘着妈妈很正常,对于孩子来讲,妈妈是最亲的人,也是最可靠的人,在妈妈的身边有安全感。当然,妈妈和其他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过分溺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妈妈要鼓励他战胜困难,不要包办代替。另外,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接触家里其他人,同他们建立亲情。

孩子出现问题多与家庭教育有关

 案例之孩子

  冷漠型女儿心中父母排最后

  【问题】宋女士家庭条件不错,女儿今年14岁,从小到大,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可最近宋女士发现,女儿变了。当她对父母有所求,想要东西的时候,甜言蜜语,跑前跑后,一旦目的达到,就对父母爱理不理。 

 

   女儿说:“在我心里,朋友是第一位,亲戚是第二位,父母是最后一位。”这句话让宋女士到现在还很伤心,宋女士说,一想起女儿变得如此绝情,她就忍不住直掉泪。“我们对她那么好,她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

  【专家支招】心理专家赵悦玲说:孩子得到家长的爱太容易了,就会漠视这种关怀,要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让孩子给上坡的三轮车助上一把力,把自己的新书送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当孩子为正在发愁的妈妈送上一杯茶,当孩子出现这些“热心”行为的时候,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强化孩子“热心”行为的同时,就抑制了冷漠心态的生长。

  告诉孩子要理解别人,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情感。让孩子多结交朋友,建立友谊,形成良好的朋友氛围。

  网瘾型孩子把网吧当成家

  【问题】宋先生说,儿子上初三了,性格内向,不大合群,回家和父母的交流沟通也比较少,有一次他还看到儿子在哭。妻子身体好的时候,天天到学校去接送他,自从一年前妻子生病住院,一向听话的孩子天天泡在网吧里,也不去学校了。

  住在庙李的赵先生也有同感,孩子才11岁,就天天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有时候没钱,就撒谎要钱,时间长了,孩子撒谎成性,说的话都需仔细盘问,要不都不敢相信。前几天,他因为上网太晚,不敢回家,就在离家不远的草垛里躲了一晚上。

  【专家支招】心理专家赵艳丽:孩子不听话,性格偏执,上网成瘾,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因此,孩子从小就要接受比较严格的教育,这在他们心里形成了持续高压。出于缓解压力的需要,他们会迷上网络游戏,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过多保护也是原因之一。这样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和周围人不懂感恩,所以一旦父母控制过度,就会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走上极端。

  多动型孩子一会儿都坐不住

  【问题】黄女士孩子6岁了,用她的话说就是孩子一会儿都坐不住。要让他坐那儿干点什么,10分钟不到,他就能上4次厕所,喝10来杯水,要不就说自己这儿疼那儿痒的,她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专家支招】心理咨询师李静说,不经过正规的医疗检查,不要轻易下结论说孩子患了“多动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爱动爱玩本身是好事。

  黄女士的儿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到底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比如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一件任务,可以奖励孩子一件喜欢的玩具,或者让他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家长一定要遵守诺言。

  早恋型孩子出入一些不该出入的场合

  【问题】家住南三环的谭女士说,自己16岁的儿子上初三了。“他小的时候,是一个特别听话,特别知道心疼人的孩子。我生病了,他就跑前跑后,一会儿掖被子,一会儿拿药。现在,我对他再好,他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谭女士说,孩子的一切改变源于在他上初一的时候,当时孩子英语不太好,班上有位女同学经常给他补课,同学们就传着两人早恋。孩子的班主任把双方家长叫到了学校,让孩子当着家长的面,写下和那个女同学的“绝交书”。“绝交书”写后,孩子和那个女同学果然绝交了,但却像变了一个人。

  从此后,孩子不管是对家长还是对老师,都是敌视的态度,还经常不回家,经常和一些女同学出入不该出入的场合。

  【专家支招】心理咨询师冯俊芳说,出现早恋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家庭原因,有些是家庭不和谐,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温暖。还有一些原本不是早恋,只是正常的同学交往,结果家长老师一知道点风吹草动,就若是洪水猛兽,结果会对孩子伤害很大,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使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不就是逆反心理导致真去早恋,要不就是从此后人格变裂,产生自卑心理,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因此,家长应多和老师孩子沟通,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对策篇]

  尊重孩子多给点赞美

  河南省心理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主任卢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3盆洋葱放在家里,对着一盆天天说赞美的话,一盆天天批评,一盆不管不问。一段时间后,洋葱的长势大不一样。听赞美话的洋葱长势很好,听批评话的洋葱长势一般,不管不问的洋葱已经死了。

  很多家长对为何与孩子不能沟通、为何自己明明无私奉献且分外疼爱孩子,却依然与孩子处不好关系。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胆小、退缩、不合群等性格障碍而头疼。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但效果甚微,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又打又骂,伤害了孩子的身心。

  或许我们都曾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可是,我们是不是都看到过教师或父母轻易做出这样的判断:“这孩子没什么发展,教不会!教不好!”“现在就这样,将来怎么办?”

  相信孩子要慎用惩罚

  对孩子的惩罚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严厉的惩罚或长期的惩罚终将形成孩子两种对立的性格特征。一种是愤怒、反叛(“我就不照你们说的办”)、反抗(“打我也不怕”);另一种是顺从(“我还小,只能照你们说的办”)、猥琐(“能躲就躲,别被发现”)和退缩(“反正我不是个好孩子”)。即使是一些轻微的惩罚,对于孩子来讲,也是很有震慑力的,因为孩子既有敏感的自尊心,又有对是否公平的敏锐感受能力。一个不公平的惩罚,会导致孩子感到万分委屈,进而改变他对家长的看法,最终将改变他对自身的评价。因此,成人要特别慎用惩罚。

  孩子的成长犹如在竞技场上赛跑,父母和教师应该为他们大喊“加油”,使他们沐浴在赞许的阳光中。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我们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

  构建平台与专家常对面

  河南商报将继续联合专家举办公益活动,下一步会走进社区,关注孩子,关注教育。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为您解忧。您要有这方面的困惑,可以拨打商报热线0371-65582345和我们联系。

  [画外音]

  学会与孩子交朋友

  一张张表情凝重的脸,一个个低头走路的孩子,虽是父子(母子)却形同路人。走进面对面会议室,气氛出人意料地压抑。

  一个学生家长说,孩子离开网络无法生活,14岁就辍学了。另一名家长说,孩子变了,5年来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救救我家孩子吧!”的呼声从家长嘴里说出来,实在令人心痛。

  交流、沟通、讲故事,当心理咨询师对症下药,原本很平常的话语,就那样触及孩子的内心,慢慢地把他融化。

  父子抱头痛哭,沉默的女儿开始说话了……

  一位学生家长说:“5年了,只想让孩子喊我一声爸。”他期待已经比他高半头的孩子,能和他好好沟通一下,能重新回到学校。

  在现场,笔者没有看到心理咨询师有什么绝招,但是效果确实明显。事后,心理研究所的王所长说了一句话:“没有绝招,只有朋友,只有尊重。好好地和我们的孩子交朋友,理解他们,鼓励他们,为孩子创造和谐环境。”

  韩先生不分青红皂白揍了儿子一顿,误会了儿子。经专家开导,向儿子道歉。

童心创伤误区迷津解析



    因为种种原因,孩子的心灵可能受到了不应有的伤害,如果这些伤害不去修复、弥补,对孩子的将来都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误区1:孩子身体没有受到直接伤害,是不是就没事?

  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直接的伤害时,我们往往能够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创伤。但是当孩子的身体没有直接受伤,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目击到伤害场面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专家解惑:目击者也会受创伤

  儿童受到心理创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自己直接受到伤害;另一种情况是目击伤害事件,受伤害的人和儿童越亲近,儿童受的心灵创伤的程度也会越重。

  误区2:天哪!孩子这样子是很严重吗?

  我们太多的时间是在“正常”状态下度过的,因此一旦发生意外伤害,我们往往会失去评判的标准,不知道孩子的状况是不是非常严重。当孩子产生不良反应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替孩子承受伤害。其实,孩子在遇到伤害事件之后,身心各方面都会出现一些反应,在短期之内,这种状况是正常的。

  专家解惑:什么是孩子遇到创伤事件后常见的反应

  当孩子遇到创伤性事件之后,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4个方面,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

  1.生理反应。在创伤时间后,孩子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的反应。孩子的吃饭、睡眠都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吃不下饭,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睡不好觉,做恶梦。可能会出现肌肉发颤、出汗的现象,容易哭闹。有的孩子会头疼,肚子疼,或抱怨总是很疲乏。有的皮肤会出现反应,如起皮疹。如果孩子曾经受到来自背后的攻击,身后一有动静可能就会有惊跳的反应。

  2.情绪反应。遇到伤害性的事件,孩子一般都会产生恐惧情绪。像电影闪回一样的“插入式回忆”也很常见,伤害的场面会克制不住地突然出现在脑海中,并引发负面情绪。有的孩子会易激惹,容易发脾气,情绪愤怒。有的孩子情绪会很低落,表现就是“发蔫”,甚至躲藏起来。也有的孩子会很孤独,不哭不闹,处于麻木状态,这是一种“情绪休克”,是遇到过度强烈刺激后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可能会产生内疚情绪,觉得自己应该阻止事情发生但却没有。

  3.认知方面的反应。孩子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有的会出现定向力下降,对时间、空间的感知变差。高级的认知能力,如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也可能变差,不能像往常一样思考问题以及做决定。孩子可能会一时失去目标,没有了愿望。

  4.行为反应。受到创伤的孩子会对亲人极度依恋,寸步不离,如果不在亲人身边就坐立不安。很多孩子会出现交流的困难,对人不信任。有的孩子是对所有人不信任;有的则是对一些人,比如如果伤害他的人是老人,他就对所有老人都不信任。一些孩子到陌生环境会高度警觉,比如遭遇了火灾的孩子,到了封闭空间就会很紧张,会首先找出口。还可能会暂时出现社会功能退缩,比如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能上幼儿园、上学。也有不少孩子会出现“退化”的行为,即退回到自己更小时候的表现,如吃手指,尿床

  专家回答:进入学龄期的大一些的孩子,在受到创伤后,除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以外,还可能会害怕父母出事情,受到伤害,甚至担心自己变成孤儿。这些都是常见反应。

  对他们可以采用认知疗法,通过分析实际情况,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担心是不合理的,通过合理的观念产生安全感。

  还可以教给他一些实用知识。比如当家长外出时,可以约定好给他打电话,保持联系。他也可以给家长打电话。这样帮助他明白,一味哭闹和担心不解决问题,他可以通过学习用知识解决突发事件。

  误区3:孩子太小不懂事,是不是不用提事情就会过去了?

  电影里常有这样的场面,家里发生了变故,比如亲人去世,成人不会对孩子解释真实情况,只是说:“某某出远门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会使用这种“鸵鸟政策”,一厢情愿地想——孩子这么小,还不懂事,恐怕还什么也不懂吧!也许不用提,事情就会过去了。

  专家解惑:处理创伤事件的原则——沟通与表达

  家长往往会有这样的误区,觉得孩子不懂事,所以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其实孩子可能表面上无动于衷,但都会记得,以后也许什么时候就会把所有细节都描述出来。所以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都要帮助他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

  孩子从2、3岁以后,就有了语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当他愿意说的时候,成人要倾听,不论他的说法多么幼稚,都要表示理解和安慰,并要一直陪伴他,不要阻止他谈。

  大一点的孩子,成人可以引导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样是心理减压。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比较“闷”,这就需帮助他把心里的东西对父母释放出来。

  当然,在孩子不要说的时候,也不要强迫他说。最好的做法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你愿意听他讲的态度,对他的感受表示接受。对于孩子的疑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适当解释,让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不必给孩子讲太多和他无关的细节。

  专家回答:在2~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遇到创伤后的主要表现会是极度依恋,恶梦,夜惊,以及尿床等“退化”行为。这时家长和老师从态度上要接受他,尽量鼓励。即使出现尿床一类的行为也不要嘲笑。对于孩子的感受,家长应该尽量鼓励他表达出来并给予理解。

  从方法上,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比如一开始一晚上不尿床给一个贴画,然后两个晚上、三个晚上,这样逐渐恢复。

  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比如晚上少喝水,半夜叫他起夜。睡前看一些快乐的电视节目,读一些愉快的童话故事。房间里可以安一个夜灯。当他尿床哭的时候,平静地过去安慰他,告诉他没关系,这很正常。

  在处理的时候,肢体语言和声调很重要。假如孩子一尿床,家长就紧张地冲过去,用尖利的声音说:“啊呀!你又尿床啦!尿床没有关系!”这样家长的语调和行为无疑传达的是相反的信息:尿床很有关系。

  如果孩子住在幼儿园,需要和老师沟通,让老师配合。千万不能伤了孩子自尊心。如果有别的孩子嘲笑,老师要平静地解释:“这是很正常的,哪个小朋友遇到他遇到的那样的事情都可能会尿床的。”不要过度关注这件事情。

  误区4:孩子已经这样了,所以他要怎么样我都依他

  当孩子遇到创伤事件,家长往往会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觉得自己没能保护好孩子。这样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的时候,家长就会觉得很难再对孩子提任何要求。

  专家解惑:要尽量维持孩子正常的生活秩序

  事发之后,不可能要求孩子一开始就和原先一样。在让孩子有充分安全感的前提下,应逐步进行,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在最初的时候,最主要的处理方法是要避免孩子和父母或主要抚养人分离,让孩子尽可能和最亲近的亲人在一起。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保证,必要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睡觉。如果要短时离开要提前告诉他,并把他托付给他熟悉的、可以信赖的成人。

  在事发后的急性期内,还不能恢复上学、上幼儿园时,要尽量维持家里正常的作息起居,给他安排有规律的、适当的活动,比如看书、玩玩具、外出购物等。对孩子既要认真对待,又要保持常态的生活方式。

  在初步稳定之后,可以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帮助孩子恢复正常。比如如果孩子不敢上学,第一次可以先带他到学校门口,下一次到建筑物中走走,再下一次进教室,家长陪他待半天。这样循序渐进,直到完全恢复正常。

  专家回答:根据经验,一般孩子经过1~2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恢复。从临床上看,80%~90%的孩子在1个月内可以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即能够正常上学、上幼儿园。只有极个别的孩子会有长期的反应,需要长期的治疗。有个别孩子反应严重,不得已的时候需要少量、短期用药,比如抗抑郁的药或帮助睡眠的药,以帮助孩子渡过最严重、最震惊的阶段。

  误区5:孩子还说不清楚,所以没法进行心理治疗

  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不会把自己表达清楚,所以即使受到创伤,也没法进行心理治疗。其实孩子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差,但内心感受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治疗。

  专家解惑:对儿童心理治疗有很多方法

  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往往会采用游戏的方式。比如可以让孩子画画,然后让孩子谈发生了什么,同时保证你很爱他。对于一群受到同样遭遇的孩子,可以做集体的绘画工作坊,这样的集体治疗能够让孩子从群体中获得力量。

  还可以“过家家”。有的孩子会去攻击他的娃娃。这是正常反应。通过这种表达他会觉得事情是在他的控制力之内,并且宣泄了不良的情绪。

  此外,家长和校方还可以针对意外事件的性质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比如孩子经历了火灾,可进行消防演习。

  专家回答: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可以先在家里看各种品种的狗的画片,然后给孩子买毛绒玩具的狗,进而外出看别人家的狗,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鼓励孩子摸一下。同时,也要教给孩子防备常识,比如如果狗过来攻击可以蹲下装作捡石头的样子,马上跑进附近的建筑物里关上门等。如果万一被咬,一定不要让狗咬到头颈部(如果真的遇到疯狗,被咬到头颈部后再打疫苗可能也不能防止狂犬病)。

小学生苦于成天背古文 专家表示慎重“经典诵读” 

   记者郭会桥实习生徐涛报道:“儿子读小学四年级,所在学校去年起推广‘经典诵读’,每星期要背诵三四篇古文。儿子感觉很枯燥,加上理解有困难,背起来很吃力,经常完不成背诵作业。一个学期下来,儿子学习信心明显不足,成绩下降也很明显。”昨天,家住江汉路的邓女士向记者反映,希望学校少布置这种死记硬背的作业。

    邓女士的儿子告诉记者,从去年秋季开学起,学校推广一门“经典诵读”的课程,就是要求他们背各种各样的古文,其中有些古文的字很不好认,而且大部分的古文意思根本无法理解。“老师并不会把每篇古文逐字逐句地解释,不讲我就读不懂,读不懂我就背不下来。”

    据了解,由于班上要求每星期必须背诵三四篇古文,邓女士的孩子根本背不过来,每天不管在饭桌上,还是在上学路上,嘴里都念叨着“之乎者也”。一个学期下来,背诵古文分散了孩子的大部分精力,学习成绩下降了不少。

    “学校推广学习古文活动本来是件好事,但每个星期都要背诵这么大量的古文,别说小孩了,连我们大人也觉得负担太重,学习时间明显不够啊。”邓女士表示,学校能不能作出一些适当的调整,把好事办得更好,减轻孩子的负担。

    江汉区单洞新村小学校长刘胜表示,现在,背诵经典诗词、古文在一些学校十分流行。对此,家长、老师应正确看待,既不能将其捧上天,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刘校长认为,孩子从小接受古文的熏陶很有必要,一是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但是,由于《论语》等古文太难理解了,小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学校不妨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推行,喜欢的学生可以自愿报名,不喜欢的学生可以不报名。另外,“经典诵读”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古文,而应让喜爱的学生学得过瘾。对理解古文有困难的学生,让孩子读读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背诵。

我的孩子是不是很自私

  教育周刊: 

    我的孩子洋洋上幼儿园,成绩很好,可不受同学们欢迎,调换座位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和她同桌,做游戏时也没有人愿意和她分到一组。平时家里买了什么好吃的,想让她给表妹们留一点,她总说这些不好吃,然后自己全部吃完。偶尔父母要求洋洋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她总是拒绝。园里的小朋友经常会把发的糕点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可洋洋从没带回过,还说那些糕点妈妈都不喜欢吃。我的孩子是不是很自私,怎么样才能改进呢?一位忧郁的妈妈周刊解答: 

    “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德育故事,然而,现在孩子自私却是很普遍的现象。 

    儿童自私心理与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其心理发展、环境影响以及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教育的误导、儿童之间的攀比都可能是造成儿童自私的原因。 

    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为别人着想的习惯:一是换位思考,让孩子想想如果别人那样对他,他会是什么感觉;二是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逐渐养成不吃独食的习惯,当孩子不自私的时候给予正面的鼓励;三是不娇惯孩子,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应该适度有条件地满足,并让孩子做一些如刷碗、擦地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