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崔老师主页  >  崔老师的文章
家教崔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104次

教案如何写才符合标准,按照教案的格式写,又有多少实用价值?写了教案的人,在课堂上有几人能跟着自己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为什么要用预先设计好的一种模式(只有一种模式,因为没有时间去想、去写)去强扭着万千变化的课堂教学呢?或许这就是教师的教案在上级检查时屡屡不爽的缘由。

现实中教师的教案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写不完,主要是按照课时数计算,不够备课篇幅;

2、不按照教案的格式写;

3、假教案存在,主要是照抄别人的;

4、有的太简略,有的高职称的教师根本不写;

5、有网上下载的,连教学后的反思都清楚照搬;

6、教师上课根本就不按照教案设计的程序进行,甚至有的人上课都不带教案本;

7、有的教研组只有个别教师有教案,部分教师用着打印的教案,美其名曰“共同备课的合案”;

8、有的教案都写在教本上,有的干脆就用教参书作为教本连同替代教案。

教案为什么会如此尴尬?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据笔者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以下因素造成教案现在的处境。

第一,教案要求太死板,没有时间写那么多条条款款。按照教案的要求,有教学目的(即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教学过程又包括课题引入、重点知识的讲解及解决问题、难点突破、课题练习(做多次,包括提问)、过程小结、讨论、作业布置、总结等,如果要写较好的教案,据我的亲历,一个课时的数学教案需要50分钟左右(语文所用时间要多一些),几乎是一个课时的知识准备需要一节多课的时间,的确,教师的备课时间严重不足。

教师的工作时间分析:教师在校时间,一般是上午7:30至11:50(班主任,语文、外语教师还要早些),下午2:30至5:30,小学教师平均周课时数21节(村小是一人一班),中学平均周课时数15节(不算晚自习),每周五个工作日,以中学平均数计算,每天三节课,备课和上课就要用去6个小时,还有作业、测试的常规事务要处理,如果是班主任,在校的时间远远不够用,学校教务处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上课、写教案的事情,写(不是看与思考)教案所花的时间是难以找足的。

第二,检查时教案时,不应该按照优质课或教案书的标准要求教师的平时教学教案。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凡是检查教案,都是按照标准检查,之所以没有高质量的教案,原因是要求的标准太高,教案书里的每个案例如果不标准,别人会买书吗?优质课的教案用了多少时间写的,一个拿得出层面的教案,少说也要写六七个小时,还不包括找资料、修改的时间。

我也参加教案之类的检查,凡是我检查的教案,总是有一些优秀的,过后与学校一兑,果然是优秀教师的教案,为什么?我不按照检查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教师的教案,而是看他(她)的教案是不是抓住了重点,是否规范地要求学生去学习,是否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在检查中,没有发现教案中的优点的人,是对写教案的一种误导,我们的教学教案尴尬大部分原因就出于此。

第三,教案弃之不用,原因是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多次以后,认为教案无用而不再想写。平常那么多课时,没有几次教案是全部用在课堂教学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课堂教学经常出现“岔子”,并且这些“岔子”与备课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自己也经常想,用写教案的时间去与学生交流,可能效果会好一点,写了那么多的教案,好像都没有用场,因为,写教案之前,已经将课文仔细阅读并思考过,如果拿写的一部分充实到思考问题中去,可能还要好。

第四,平时就没有好的教案作为范例模仿、学习。许多学校没有把教案的制作当回事,没有在这方面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应该树立典型,以优秀教师的模范作用影响其它教师,共同把教案这种课前的教学设计做好、做得有效。

第五,有的人少写或不写教案,影响了全体。少写或不写教案的人,往往是高职称的教师,这是一个不好的带头,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写不好教案,其它人见了就仿照,形成一种不良的教风。

近年来,对教案的写与不写,写多写少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应该写一些实用而比较简约的教案,冗长的、面面俱到的、当花瓶用的教案,应该告一段落,各所学校应该研究写教案的出路,不要仍然在尴尬的泥坑里不能自拔。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52次
高三数学强化训练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25次
《动态数学问题50例》(三)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34次
《动态数学问题50例》(二)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34次
《动态数学问题50例》(一)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88次
高考数学仿真试题(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P={x|x2+x-6=0},Q={x|mx+1=0},若Q P,则实数m可取不同值的个数是

A.2       B.3       C.4       D.5

2.已知方程log在(0,1)上有解,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a>1              B.a>1或a<0

C. a<1            D.0<a<1

3.ab为互不垂直的异面直线,过ab分别作平面αβ,那么下列各种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aβ              B.αβ

C.αβ              D.aβ

4.正数abcd满足a+d=b+c,|a-d|<|b-c|,则

A.ad=bc             B.adbc

C.adbc              D.adbc大小不确定

5.函数y=cosx+1(-πx≤0)的反函数是

A.y=-arccos(x-1)(0≤x≤2)

B.y=π-arccos(x-1)(0≤x≤2)

C.y=arccos(x-1)(0≤x≤2)

D.y=π+arccos(x-1)(0≤x≤2)

6.一个迷宫中共有不同的出入大门五个,若这些门都相互连通,某人从一个门进去,从另一个门出去,不同的走法种数共有

A.25       B.20      C.10      D.9

7.函数f(x)=x|x|+px(p>0)定义在R上,则f(x)

A.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

B.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

C.既是偶函数又是增函数

D.既是偶函数又是减函数

8.球内接圆锥的底面半径是球半径的,则此圆锥的高是球半径的

A.       B.       C.       D.以上都不对

9.已知椭圆的两条对称轴分别是x=5和y=3,有一个焦点在x轴上,则另一个焦点坐标是

A.(5,6)              B.(-5,6)

C.(5,-3)             D.(-5,3)

10.二次函数y=n(n+1)x2-(2n+1)x+1,n=1,2,3,4,…时,其图象在x轴上截得线段长度的总和是

A.             B.

C.1                  D.以上都不对

11.若(ax+1)9与(x+2a8展开式中,x3的系数相等,则数列1+a+a2+a3+a4+…的值为

A.              B.

C.             D.以上都不对

12.已知在△ABC中,BC=AC=AB>3,则C的取值范围是

A.[,π]              B.(π, )

C.(,π)              D.以上都不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6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总分

17

18

19

20

21

22

分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不等式logx(5-x)<logx(3x+1)的解是______.

14.等差数列{an}中,a1>0,S4=S9,则Sn取最大值时,n=______.

15.双曲线(x-1)2-=1,其右焦点到渐近线距离是______.

16.对任意角α,给出以下结论:

①sinα·cosα=-;②tgα+ctgα=-;③若α,β是第二象限角,且sinα>sinβ,则cosα>cosβ;④若α,β∈(,π),且tgα<ctgβ,则α+β,其中可能成立的结论的序号是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z=1-2i,求适合不等式log0.5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

18.(本小题满分12分)

一架直升飞机用匀加速度从地面垂直向上飞行到高度是h米的天空,已知飞机在上升过程中每秒钟的耗油量y和飞机上升的匀加速度a(m/s2)之间近似为一次函数关系y=+β

(α,β为已知正常数量),应选择多大的匀加速度才能使这架飞机从地面上升到h米高空时的耗油量最低,并求出最低的耗油量.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矩形ABCDAB=2AD=2a,ECD边的中点,以AE为棱将△DAE向上折起,将D变成P位置,使面PAE与面ABCD成直二面角.

(1)求直线PB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2)求证:APBE;

(3)求异面直线APBC所成的角;

(4)求四棱锥PABCE的体积.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等比数列{an}的首项a1>0,公式q>-1且q≠0,设数列{bn}的通项bn=an+1+an+2(nN),记{an}、{bn}的前n项和分别为AnBn.

(1)证明An>0;

(2)当AnBn时,求公比q的取值范围.

21.(本小题满分12分)

若椭圆=1(ab>0)两个顶点Aa,0)、B(0,b),右焦点为F.

(1)要使直线y=mx截椭圆所得弦长为ab,求ab的范围;

(2)若F到原点的距离等于FAB的距离,求证:离心率e-1.

22.(本小题满分14分)

f(x)= (xR).

(1)求f(x)的值域;

(2)证明:当x1x2时,f(x1)≠f(x2);

(3)若f1(x)=f(x),并且fn(x)=ffn-1(x)],求fn(x)的表达式.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24次
一氧化碳 教案(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化学性质实验的组合设计和实施。

  2.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回忆、对比、观察、阅读,初步认识CO的主要性质。

  [讲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刚刚学过,利用对比和观察法来初步认识CO。

  [展示] CO、CO2样品(CO的贮气瓶内有水)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快速阅读教材、讨论发言、填表记录。

学生:回忆已有的CO2知识、观察实物、阅读教材、师生对话、填表、对比CO2认识CO。


CO2
CO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可燃性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可燃

氧化性还原性
弱氧化性
还原性

与碱液反应
可反应
不反应

特性

有毒

  展开: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CO的化学性质?

  (明确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设计、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设计思路。

  分组讨论、可用三个独立实验来验证,也可用一个实验全解决。

  l 三个实验分别考虑时,可参考H2、CO2的性质实验,但要考虑CO的毒性改造装置,通过改造形成初步设计。

可燃性:改H2燃烧装置,倒扣烧杯内壁涂石灰水

 还原性:改H2还原CuO的装置

  1.普通试管改成双通试管

  2.加尾气中CO2的检验、除去装置(石灰水洗气瓶)

  3.加尾气中CO的处理装置(酒精灯点燃)

 不与石灰水反应:改CO2与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在盛石灰水的试管口加双孔塞,加一尖嘴导管点燃CO。

  l 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时,实验顺序为:先检验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干燥CO装置、还原CuO装置、检验CO2的生成并除尾气中的CO2装置、最后点燃CO并检验CO2的生成装置。

  组织交流:强调CO的毒性,讨论防毒的几种办法,强化环保意识。特别是检验还原性、与碱液反应情况时要考虑CO的吸收和处理。

  l 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l 其他同学质疑。

  l 充分讨论后组内再修改方案。

  CO尾气处理的主要方法:

  1.点燃(无CO2)

  2.回收

  实施方案:

  l 首先组织同学讨论实验步骤(一个实验组),再次强化防毒意识,确保实验成功;

  l 然后协助代表组实验;

  l 提醒其他组记录实验现象。

  l 选出一组代表(设计一个实验的小组代表)

  l 讨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连)

  2.检查气密性(查)

  3.装药品(装)

  4.通CO气体(通),立即点燃尾气(点)

  5.加热氧化铜(点)

  6.先停止加热(灭)、再停止通气,停止点燃尾气(停)

  l 在教师监控下、在毒气柜内实验。

  l 其他小组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l 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化学实验。

  l 同时第三次强

  调在实验室使用CO时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自愿发言

  l 总结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l 总结毒性

在实验室使用CO时注意通风、尾气吸收或处理、操作要得当,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环境保护。

  结束:讨论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产生、应用、尾气处理等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CO的产生、防毒与中毒处理、用途,形成对CO全面、辩证的认识。

  思考、讨论、发言、答题

  l 讨论课上思考题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吗?

  2.冬天,在已发动但未行驶的小轿车中取暖,引起汽车尾气中毒,如何处理?。

  3.钢铁厂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氧化铁炼铁,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

  l 形成认识:

  1.CO有毒。利用其性质考虑处理CO,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确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会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化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l 记录课后思考题:调查你身边产生CO较多的地方,了解或设想处理方法。课后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全班展示交流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20次
一氧化碳 教案(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化学性质实验的组合设计和实施。

  2.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回忆、对比、观察、阅读,初步认识CO的主要性质。

  [讲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刚刚学过,利用对比和观察法来初步认识CO。

  [展示] CO、CO2样品(CO的贮气瓶内有水)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快速阅读教材、讨论发言、填表记录。

学生:回忆已有的CO2知识、观察实物、阅读教材、师生对话、填表、对比CO2认识CO。


CO2
CO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可燃性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可燃

氧化性还原性
弱氧化性
还原性

与碱液反应
可反应
不反应

特性

有毒

  展开: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CO的化学性质?

  (明确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设计、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设计思路。

  分组讨论、可用三个独立实验来验证,也可用一个实验全解决。

  l 三个实验分别考虑时,可参考H2、CO2的性质实验,但要考虑CO的毒性改造装置,通过改造形成初步设计。

可燃性:改H2燃烧装置,倒扣烧杯内壁涂石灰水

 还原性:改H2还原CuO的装置

  1.普通试管改成双通试管

  2.加尾气中CO2的检验、除去装置(石灰水洗气瓶)

  3.加尾气中CO的处理装置(酒精灯点燃)

 不与石灰水反应:改CO2与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在盛石灰水的试管口加双孔塞,加一尖嘴导管点燃CO。

  l 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时,实验顺序为:先检验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干燥CO装置、还原CuO装置、检验CO2的生成并除尾气中的CO2装置、最后点燃CO并检验CO2的生成装置。

  组织交流:强调CO的毒性,讨论防毒的几种办法,强化环保意识。特别是检验还原性、与碱液反应情况时要考虑CO的吸收和处理。

  l 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l 其他同学质疑。

  l 充分讨论后组内再修改方案。

  CO尾气处理的主要方法:

  1.点燃(无CO2)

  2.回收

  实施方案:

  l 首先组织同学讨论实验步骤(一个实验组),再次强化防毒意识,确保实验成功;

  l 然后协助代表组实验;

  l 提醒其他组记录实验现象。

  l 选出一组代表(设计一个实验的小组代表)

  l 讨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连)

  2.检查气密性(查)

  3.装药品(装)

  4.通CO气体(通),立即点燃尾气(点)

  5.加热氧化铜(点)

  6.先停止加热(灭)、再停止通气,停止点燃尾气(停)

  l 在教师监控下、在毒气柜内实验。

  l 其他小组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l 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化学实验。

  l 同时第三次强

  调在实验室使用CO时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自愿发言

  l 总结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l 总结毒性

在实验室使用CO时注意通风、尾气吸收或处理、操作要得当,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环境保护。

  结束:讨论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产生、应用、尾气处理等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CO的产生、防毒与中毒处理、用途,形成对CO全面、辩证的认识。

  思考、讨论、发言、答题

  l 讨论课上思考题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吗?

  2.冬天,在已发动但未行驶的小轿车中取暖,引起汽车尾气中毒,如何处理?。

  3.钢铁厂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氧化铁炼铁,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

  l 形成认识:

  1.CO有毒。利用其性质考虑处理CO,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确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会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化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l 记录课后思考题:调查你身边产生CO较多的地方,了解或设想处理方法。课后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全班展示交流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69次
一氧化碳 教案(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 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 作气体燃料;

  ②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发表于:2012-09-11 阅读:18次
2003年高考化学仿真试题答案

一、1.B 2.D 3.A 4.A 5.D 6.D 7.A 8.A 9.B

二、10.B 11.BC 12.D 13.AC 14.B 15.B 16.C 17.B 18.B

三、19.(12分)

(1)A ④⑤

检验气密性的方法略 2HCl+CaCO3====CaCl2+H2O+CO2

(2)①④⑤

步骤:①取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分放在两只烧杯中;

②用14%的盐酸与大理石作用,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一只烧杯中,使之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

③将另一只烧杯中的氢氧化钠倒入其中,可得碳酸钠的纯溶液。

20.(9分)

(1)加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振荡,静置,分液。水层为苯甲酸钠溶液向其中加入稀盐酸过滤,可得苯甲酸。

(2)向上述所得有机层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静置,分液。向水层通入二氧化碳,静置后过滤,得苯酚晶体。

(3)向①中滤液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钙,蒸馏浓缩,蒸气冷凝后得乙醇。

四、21.(8分)

(1)18 15 (2)28 2

22.(10分)

(1)Al2O3 2Al+Fe2O3====Al2O3+2Fe

(2)略

五、23.(8分)

A.HOCH2(CHOH)4CHO   B.HOCH2(CHOH)4COOH

C.HOOC(CHOH)4COOH D.HOCH2(CHOH)4CH2OH

24.(14分)

(1)

香豆素:

(2)加成 取代

六、25.(10分)

1.7×104 kg液氨只生产50%的硝酸需加水4.5×104 kg,若只生产90%的硝酸需应脱水1.1×104 kg

26.(7分)

(1)5 (2)①C2H2 C2H6O2 ②C2H4 C2H4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