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崔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高三化学“反三归一”复习教案设计
家教崔老师的文章专栏
高三化学“反三归一”复习教案设计
发表于:2012-08-26阅读:10次

中学化学通常使用“举一反三”方法进行教学。目的在于获得“以点代面”、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这对于一些智商稍高的学生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大量的“举一反三”使知识面越拓越宽,往往会使学生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负担之重,其“量”之大,有时会令学生望而生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事实上,“举一反三”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环节。若在此基础上再有一个综合过程,即“反三归一”的环节,就会使知识点更清楚,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公式“归一”


在化学中,有许多的重要定理和结论,涉及面较宽。但决不能将它们相互孤立起来,而应该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用辩证方法将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如,很多辅导用书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引伸了如下一系列有关气体的重要结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下:ρ1/ρ2=n1/n2


3.同温同压下:p1/p2=M1/M2


4.同温同密度下:p=k×1/M


5.同温同压同质量下:v=k×1/M


6.同温同体积同质量下:P=k×1/M


(注:n—物质的量。V—气体体积。P—气体压强。ρ—气体密度。M—摩尔质量,k—比例常数)


虽然灵活掌握和应用这些公式和结论,在有关的化学计算中,可拓宽解题思路,给解题带来很大方便。但由于条件和结论太多,给学生造成记忆上的恐惧心理,即使应用了也是张冠李戴,错误百出。若我们教师能运用“反



公式衍变而来。这样定能使学生学习效果带来一个新的飞跃。


二、特征“归一”


在处理化学题时,往往由一个问题可以引出一类题,使知识面拓宽。而每类题都有着某种共同的特征(如方法、原理、性质、目的等),解完题后,应及时加以分析综合,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这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清晰可感的知识“链”。


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方法时,我们可以由如下题1引出题2~4。


题1.往盛有12克三氧化钨的试管中通入氢气并加热,当残留固体是9.6克时,问三氧化钨的转化率是多少?


题2.含脉石的黄铁矿试样1克,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冷却,称量为0.8克,问该矿石的含硫量是多少?


题3.燃烧8.96升甲烷、一氧化碳和乙烷的混和气体,得到13.44升二氧化碳(气体均在标况下测得)。求原混和气体中乙烷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题4.有可溶性氯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的混和物0.500克,溶于水,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使之成为卤化银沉淀,质量为0.710克,将卤化银沉淀在氯气中加热,使其中的溴化物和碘化物转变为氯化银后,其总质量为0.574克。若用同质量的试样(0.500克)溶于水后,加入氯化亚钯(PdCl2)溶液,此时只有碘化物生成PdI2沉淀,其质量为0.180克。问原混和物中氯、溴、碘的百分含量各是多少?


这四道例题粗看起来似乎是毫不相干的化学计算题,但仔细一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题中的化学反应所造成的量的变化都可表示为:WA-WB+Wc=WD的形式。而其中WB与Wc又都有一定的物质的量关


系,这些物质的量关系常在题意所规定的化学反应中反映出来。通过这种归一分析,不仅使学生熟悉化学计算的一些基本类型,而且能由简到繁找出各类型的计算题的运算规律,熟练解题技巧。


除了上述这种方法型特征归一外,通常还有如下几种类型。


1.原理型


一些现象、性质、化学反应可用某个基本理论中的同一原理加以解释。把这些零碎知识结成一串,纳入同一原理之中。


例:



 


2.性质型


有些问题,往往是同一物质同一性质展开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零碎知识结成串,归结到同一性质上纳入元素化合物性质这一知识体系中。


例:


3.目的型


例:化学实验中加热操作中的一些规则,可用下列目的进行总结:


4.现象型


例:


通过以上现象归一,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复习了磷酸盐、铝盐、偏铝酸盐和Al(OH)3的性质,同时还出现了胶体、络合物等知识。


5.数字型


例:


6.关系型


例:


以上转化关系,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每章中都能找到。这样回忆复习知识,既活跃了气氛,又掌握了知识。


三、联想“归一”


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联想就是这种联系的“胶水”。


在我们的化学学习中,联想也有其用武之地。


例如,联想能将零散的化学知识之砖胶结成美丽的楼房。


1.我们在学习反应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


时,就应联想以往学过的有关盐与酸的反应


CaCO3+2HAc=CaAc2+H2CO3


……



不过,创造性的联想不应到此为止,还应找出它们间的类似点——“较强的酸与弱酸盐作用,可以制得较弱的酸”。


2.我们在学习反应


时,就应联想以往学过有关盐与碱的反应:



3NH3·H2O+AlCl3=3NH4Cl+Al(OH)3


并从中得到一个结构化的知识——


“较强的碱与弱碱盐作用,可以制得较弱的碱”。


3.我们在学习化学反应Cu+2AgNO3=Cu(NO32+2Ag时,


就应联想以往学过的有关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Fe+CuSO4=FeSO4+Cu


Zn+FeSO4=ZnSO4+Fe


并找出将它们粘合起来的“胶水”——“还原性较强的金属可以将还原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中置换出来。”


4.我们在学习反应


2NaI+Br2=2NaBr+I2


H2S+I2=S+2HI


并找出将它们串在一起的“链条”——“氧化性较强的非金属可以将氧化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中置换出来”。


对于上述的四类反应,如果我们能再展开联想的翅膀,进行深入的、由此及彼的思索,还可以将它们粘合成一个总的整体,这就是——“强”可以析出“弱”。即,强酸析弱酸、强碱析弱碱、强还原剂析弱还原剂,强氧化剂析弱氧化剂。


在“举一反三”的方法下,学生可以学得丰富、灵活,视野开阔。但缺少“反三归一”这一环节,又会给学生一种“散”的感觉,不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通过“反三归一”的过程,才可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收敛、浓缩、精炼,象电子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一样,印在大脑中。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