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倾向,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方法,理解物理,联系社会、实际,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存在以下一些改变:教师教育理念上的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模式上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教育理念 学生学习观念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物理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倾向,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方法,理解物理,联系社会、实际,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初中物理教材》就充分地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教学体制发展的需要。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存在以下一些改变:
(一)教师教育理念上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教师教育理念上的转变,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改变,则课改就难以进行。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进行理念上的革新。对于新教材,我们必须打破以往“居高临下”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教训,尽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改变“一言堂”,让学生充分发挥作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学习观念上的转变
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鼓励探索的教学思想,在课文中设计了丰富多采的、形式多样的探究性问题。同时重视同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不强求一定要符合某种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和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物理课一改往日那种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变为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快乐的学习。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真正地做到了“以快乐促学习,以学习促快乐”,从而打造出学生快乐学习的新理念。
(三)教学模式上的转变
1 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物理认识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该学科的主要学习策略就是物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从物理学认识论来看,整个策略将由(1)观察→(2)实验→(3)控制条件→(4)测量→(5)记录→(6)数据处理和解释→(7)分类→(8)抽象、推理→(9)发现规律性→(10)建构模型→(11)提出假设→(12)验证假说等环节组成。
例如,在讲“压力和压强”一节课时,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在逻辑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人穿着滑雪板在雪地上滑行与直接在雪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然后再提供给同学们一些实验器材:实验用小桌、海绵、钩码、细砂、铅笔、小刀、钉子等,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索,在现象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假说(既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既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同学都动手,同时又发挥了每一个同学的特长。
2 注意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等科学方法的引导
在物理学中,许多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和挖掘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注意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等科学方法的引导,并在教学中渗透。
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三章第三节《滑轮》的教学课前引入,可采用如下程序展开:
① 运用杠杆可以将物体提升一段距离,但它经常会受到一些限制,如图1和2所示,只能将物体提升到h处。为使物体继续上升,应怎么办?
② 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在图中再加一个杠杆,按照此法如图3所示,物体被提升的高度虽然增大,但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此方法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③ 有的同学设想若有n个同样的杠杆,他们共用一个支点,且能连续的转动起来,则可

以将物体提升的高度变大到原来的n倍。如图4和5所示。
④ 通过师生合作讨论,很快总结出:若将n个杠杆彼此相连,并在杠杆的顶部开出小槽,取其支点为轴,那么就形成了一个以支点为轴的滑轮,穿过一根绳子,便能连续的转动,这样就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任意的高度,如图6和7所示。此方法不但克服了杠杆的缺点,而且还使同学们充分地认识到滑轮是杠杆的变形。
通过以上对提升重物方法的探讨及过程的分析,使同学们对滑轮的特点、结构及实质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协作的学习模式
新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获得。而实验条件有限,相关信息资源不足又影响了活动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教师之间相互协作,经常交流、讨论来达成理解,形成共识,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号召同学们互相交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协作,取长补短,互相提高。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他们学会了协作,学会了在集体中如何发展。
(四)教学过程的转变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灵活、富于弹性的教材,为教师、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认真挖掘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计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完摩擦力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测量课本与桌面的摩擦力的小实验。又如在将完测量后,可以让学生测出操场的长度或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分别是多少。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设法解答,增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去认识问题。例如在一个单元结束时,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知识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自行解决,效果会更好。
3 联系实际,发展创新思维
新教材采用“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方式,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各自的优点,既注意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意对生活、环境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的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形成学生最基本的物理视角。因此教师要善于把上课变成一种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探究活动,把整个学习过程变成利用已有知识去探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要把学生所学知识和祖国建设的实际、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解答各种实际问题。这样即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又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完“噪声的危害和防止”一节课时,让学生进行噪声污染的调查,对城市中噪声的来源和防止噪声的危害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又如,在讲完城市的“热岛效应”时,动员同学们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热岛效应”,提出解决方案,所有这些都会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在调查活动中还增加了自己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