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高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古希腊“七艺”流光在《理想国》中映射
家教高老师的文章专栏
古希腊“七艺”流光在《理想国》中映射
发表于:2016-10-05阅读:1031次

           古希腊“七艺”流光在《理想国》中映射


          (本文为平日读书笔记,原创首发文章,转载请联系我)


 “史学乃民族盛衰之学”,读书必然读史,谈及历史经世致用的功效必然要付诸于教书育民。在中国,自古就有“六艺”之理念。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近日读《理想国》,研读前苏格拉底学派,不经意邂逅了“七艺”这一似曾相识,却又似尚未抖落时光尘羽的理念。于是遗情想象,顾怀回望。


“七艺”诞于古希腊,盛于罗马,凋于中世纪,历经其特定的传统与流变。古希腊国家民族意识初兴,城邦制度亟待完善,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三艺”(trivium),后来“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四艺”(quadrivium),二者珠联璧合,构成
“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共同奠定了西方古典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柏拉图是“七艺”的辩证传承者,扬长避短,兼收并蓄。这位哲学先贤对“四艺”教育理念的认同和推崇深刻根植于《理想国》中城邦的建立精神,无论是政治制度,公民意识,抑或个人内在秩序。罗马时期的黄金时代,人稠物穰,使得“七艺”理念得以光大发扬。然而行至中世纪,这一理念沦为统治阶级的政治重器,匍匐在宗教神学的强权之下。悖离了自由,通识和德性的教育精神,其脆弱与彷徨可想而知。“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化逐步形成。新生力量的崛起惯常就是这样不留情面,传统的“七艺”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它的衰亡。


“七艺”理念虽已是历史,但它的智慧流光对于柏拉图思想轮廓的形成,可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在《理想国》文本中也屡有映射。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兴起了智者学派(也称诡辩学派),据柏拉图说,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20年)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最著名的命题,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柏拉图在其《泰阿泰德篇》中就曾对这一命题做过解释,认为世界对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智者学派首次背叛了荷马和赫西俄德树立的诸神膜拜,把目光投向了人间,提倡文法,修辞,辩证法,被称为“三艺”。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讲的训练,声称可以教授学生“知识,美德以及雄辩的艺术”。智者虽能言善辩,但晚期的末流堕于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不过为无视是非曲直,玩弄似是而非的“争吵游戏”。


柏拉图对“三艺”的态度和立场在《理想国》文本中也有多处映射。他提到辨证论者“能对每一事物的本质做出合理的解释”,其旅程的终点就是“借助理性抓住美好的东西的本身,到达可知世界的终点”(532b),柏拉图将辩证法推到了绝对的理性高度,推向了灵魂层面的深度。然则辩证学的度如何拿捏终是逃不脱辩证本身,“辩证学和概念打交道,智术和词语打交道”,一词之差,天壤之别,将智者学派所提倡的辩证法推到了理性的对立面,认为智术被误用为辩证学,定义其为诡辩的“争吵”而非辩论,“鉴于他们没有能力把所说过的东西按类区分、加以观察,而只是根据字面意思,意味和对方所说的唱反调,”(454a)。由此观之,柏拉图推崇“具有优雅,稳定本性的”思辨,而非充满“争吵”和“反驳”的辩论游戏。


谈完“三艺”,再论“四道”。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曾说过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为自由的人”,他是一位充满神秘主义气质的哲人。但是现今学科分类更精细科学,以当代的眼光,个人觉得他更贴切的标签是数学家,教主,甚于哲学家。


公元前560年,毕达哥拉斯生于萨摩斯岛(Samos,小亚细亚西岸),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同时代,他曾师从伊奥尼亚派的安纳西德曼,又游历埃及,印度,汲取当地的数学,天文以及宗教知识,回国后为摆脱国家暴政,在意大利南部建立了一个集政治,宗教,学术为一体的宗教团体,被称为“毕达哥拉斯派”。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将数学推上绝对高度的哲人,宣称数乃众神之舟,为普遍的始源。后人对他的研究,也多聚焦于他的数学成就,可以说“数学”成就了毕达哥拉斯,也可以说毕达哥拉斯成就了“数学”。毕达哥拉斯创立的“四道”理念(也称“四艺”),立足于数学基础,同时又贯穿诸多学科,其通博纵横,可窥一斑。现今看来,这些成就不过是数学应用的一小步,可是试想其所处的时代,不可不谓是历史性的一大步。“四道”,顾名思义,代表四个领域,分别是算术,音乐,几何,天文。


首先来说数的绝对理论算术。毕达哥拉斯对数论作了许多研究,强调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他将自然数区分为奇数、偶数、素数、完全数、平方数、三角数和五角数等。他还提出“行数”的概念,得出重要数列公式。


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精髓被柏拉图发扬传承,可以说柏拉图的血液里流淌着毕达哥拉斯的智慧,《理想国》也散发着毕达哥拉斯的理性。Forrest E.Baird & Walter Kaufmann所著的《Ancient
philosophy
》罗列了柏拉图对毕达哥拉斯哲学理论的沿袭,段末总结道:In fact, the whole of Plato’s thought, from the earliest to the
latest, can be understood as a gradual and sustained departure from the
heritage of Socrates to that of Pythagoras
(p12)。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教育的目的是使灵魂转向”,在“把灵魂从生成变幻的世界拉向本质世界”(521d)的学习过程中便首推数字和运算艺术,因为它是所有思维和知识的工具学科,“在计算上有天赋的人,在各种学习项目上都自然聪明”,由此看来,数学是一门激发智慧和思维的学科,追随计算和推理,就能达到看到数字本质的高度。


接下来不得不提数的应用音乐。毕达哥拉斯认为音程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秩序相对应由太阳月亮、星辰的轨道和地球的距离之比,分别等于三种主要的和音,即八音度、五音度、四音度。曾证明用三条弦发出某一个乐音,以及它的第五度音和第八度音时,这三条弦的长度之比为6:4:3。这样跨专业的抽象论述难免让人眼晕,柏拉图却能简洁地将音乐和数的本质关系阐述为“在被听到的和谐音中寻找相对应的数字”,可见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柏拉图对音乐教育的推崇,屡屡见诸《理想国》文本中,他认为“音乐方面的教育才最为紧要,因为节奏和音调最善于潜入灵魂的内部……使人变得高雅”(401d,能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同时他也强调体育和音乐的适度结合才能培养和谐的人,


关于静止的量几何。在毕达哥拉斯看来,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在这个意义上,他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因为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并证明了正多面体只有五种——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毕达哥拉斯还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商高在《周髀算经》中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勾股定理。不过最早的证明大概可归功于毕达哥拉斯。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即毕达哥拉斯定理。上文提过,柏拉图在“把灵魂从生成变幻的世界拉向本质世界”(521d)的学习过程中首推数字和运算艺术。在二维的学习后,他提倡的第二个学习项目就是三维的几何学,因为这门学科涉及一切立方体和具有深度的东西,在战争事务中独有优势,举凡排兵布阵,驻营用兵,运筹帷幄都脱离不了几何学,这是一门“对于永远存在的本质的一种认识。”


最后来说运动的量天文。毕达哥拉斯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作均匀圆运动的思想。他还认为十是最完美的数,所以天上运动的发光体必然有十个。其实,古代天文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究星宿宇宙,更关乎百姓的日常劳作,时节交替。就如在中国,岁有二十四节气,《礼记》中“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就是对白露时节的记载,并指导民生民息,劳作生产。《理想国》也强调对季节,月份,年度的认知不仅适合农民和水手,对于将领,其重要性更甚。看来探索宇宙,认识地球本身的意义,不亚于探索几亿年前鱼类爬上地球生活的意义。正是柏拉图对天文学实用化的重视,扩大了人类认知范畴,活动领域的推动。


    着眼未来,解构过去。纵观“七艺”,再度比照,《理想国》的开蒙思辨,周密严谨,精深闳约,对于社区建制,尤其是个人内心的城邦完善,依然不失指导意义,确有百遍读之的经世价值。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