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邢老师的文章专栏 |
---|
邢老师教你学虚词(一)
发表于:2013-06-25阅读:71次
|
邢老师教你学虚词——何为“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一) 1、没有实际意义;2、不能作句子成分(副词除外);3、不能独立成句。 文言虚词可按照语法习惯分类,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基本用法也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但不少常用的文言虚词往往“身兼数职”,或兼有不同类别虚词的语法作用(如“既”、“且”、“以”等),或兼有实词的性质(如“之”、“为”、“徙”等),因而情况比较复杂。文言虚词主要体现在语法作用上,只有了解其语法功能,才能从规律上去认识虚词。 经常见老师讲文言文时在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这个虚词在这里是什么什么的意思。“啪”一个嘴巴,真想!读过中文系吗?学过《现代汉语》吗? 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在答题时,在加点的虚词后面解释意思的现象。 如: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卒于建安六年 对于“于”的用法,好多学生在试卷上是这样批注的: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卒于建安六年 这就是老师们在讲解虚词时不到位的问题了。 “于长勺”和“于建安六年”都是介宾短语,前者起到表示地点的作用,后者表示时间的作用,什么翻译为“在”,虚词没意义,咋翻译?!没事干就返璞归真,把大学时学过的语法书重新翻一翻,别只顾着抱怨社会埋怨人生,自己却在时代的洪流中成为“毁人不倦”的一大群! 殊不知,这样是把自己往死记硬背的绝路上逼。绝大多数学生,从老师那里批发来一大批概念,然后用概念来解释概念,将死记等同于创新,一遇到问题就一筹莫展。初中阶段和高一高二学段还好,毕竟考课本上的文言文多一点。一到高三,还是这种方法,却没有意识到高考意味着能力的形成和迁移,用以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从中学阶段起,学生就记住了一大套口诀,譬如“之”字取独: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好,现在,我给你一长串有“之”字的例子,你看看哪些是用“之”字来取独的句子?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夫晋,何厌之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