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孙老师的文章列表 |
---|
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计划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9 阅读:6次
高考前的第一轮复习,总的来说就是围绕课本,打实基础,总结知识点。:以教材、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建立生物知识网络。 1、 收集资料。比如老师对高考趋势的看法,专家的评价等,在研究这些资料的过程中,要对于高考生物的重点做到心里有数,如果可能的话,能够适当预测高考题目。 2、 基础训练,提升能力。掌握教材之后要利用试题进行巩固。从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可以看出,基础题目一直占据主要位置。所以不一定要选择难度较大的题目,但是一定要覆盖所有知识点,并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梳理,不放过任何死角。绝对不能蜻蜓点水更不能像炒冷饭一样的重复知识点。这些内容需要同学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 构建知识网络 。我们知道,生物学的概念、名词、术语相对较多,也是考试所要考察的重点内容。但是它们的分布比较零散。如何深刻的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掌握有关公式、原理、生理过程呢?我建议,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等,运用比较形象的方式,包括画图、表格、知识网络图等构建知识网络,构建出来之后还需要找老师修改,或者可以与其他同学相比对,互相指导、互相促进。 4、 每次测试后先做好试题分析,对同一类型的错误和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明白错误的根源。对于错误较多的问题,要从正面、反面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 归纳以上几点,同学们一定要珍惜第一轮复习的时间。虽然后面还有几轮复习,但老师不会再像第一轮复习一样将知识点仔仔细细的串讲。只有第一轮复习,同学们才有机会清楚重点,难点和自己的薄弱之处,在接下来的几轮复习中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高效的学习。
|
虚拟语气专项练习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5 阅读:14次
1. If I ____ where he lived, I ____ a note to him. A. knew, would B. had known, would have sent C. know, would send D. knew, would have sent 2. If they ____ earlier
than expected, they ____ here now. A. had started, would be B. started, might be C. had started, would have been D. will start, might have been 3. I didn't know his
telephone number. ____ it, I ____ then. A. Had I known, would ring him up B. Should I know, would have rung him up C. If I knew; would ring
him up D. Had I known; would have rung him up 4. Mary is ill today. If
she _____, she ____ absent from school. A. were not ill, wouldn't be B. had been ill, wouldn't have
been C. had been ill, should have been D. hadn't been ill, could be 5. Were I to do it, I ________ it some other way. A. will do B. would do C.
would have done D. were to do 6. I ________ him the
answer ________ possible, but I was so busy then. A. could tell, if it had been B. must have told, were it C. should have told, had it been D. should have told, should it be 7. Without your help, we________ so much. A. won't achieve B. didn't
achieve C. don't achieve D. wouldn't have achieved 8. You didn't take his
advice. ________ his advice, you ________ such a
mistake. A. Had you taken, wouldn't have made B. If you had taken, would make C. Were you lo take, shouldn't have made D. Have you taken, won't have made 9. We wish we ____ what you
did when we were at high school. A. did B. could have done
C. have done D. should do 10. She wishes she ____ to
the theatre last night. A. went B. would go C. had
gone D. were going 11. Tom is very short now.
His mother wishes that he ________ be tall when he grows up. A. could B. should C. would
D. were able to 12. My sister advised me
that I ________ accept the invitation. A. could B. must C. should
D. might 13. He asks that he
________ an opportunity to explain why he's refused to go there. A. is given B. must give C.
should give D. be given 14. Do you think of Wang
Fang's suggestion that he ________ Mr. Li to the party? A. will invite B. have
invited C. is invited D. invite 15. I insisted that he
________ at once. A. be gone B. go C. would
go D. might go 16. Li Ming insisted that
he ________ anything at all. A. hadn't stolen B.
shouldn't steal C. doesn't steal D. steal 17. It is quite natural
that my coming late again ________ them very angry. A. had made B. would make
C. makes D. make 18. He acted as if he
________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A. knew B. knows C. has known
D. won't know 19. Read it aloud so that I
________ you clearly. A. may hear B. will hear C.
hear D. have heard 20. They got up early in
order that they ________ they first train. A. caught B. will catch C.
might catch D. shall catch 1~5 BADAB 6~10 CDABC 11~15
CCDDB 16~20 ADAAC
|
详解need的用法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5 阅读:28次
John went to the station
with the car to meet Mary, so she didn't need to walk back home. 约翰开车去车站接玛丽,所以她不必步行回家了。 John went to the station
with the car to meet Mary, so she needn't have walked back home. 约翰开车去车站接玛丽,所以她本不必步行回家了。 (Mary步行回家,没有遇上John的车。) 典型例题 There was plenty of time.
She ___. A. mustn't have hurried B. couldn't have hurried C. must not hurry D. needn't have hurried 答案D。needn't have done. 意为"本不必",即已经做了某事,而时实际上不必要。 Mustn't have done 用法不正确,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性推断应为couldn't have done, "不可能已经"。 must not do 不可以(用于一般现在时)。 didn't need to do表示:
过去不必做某事, 事实上也没做。 needn't have done表示:
过去不必做某事, 但事实上做了。
|
学习物理怎样突破瓶颈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3 阅读:6次
高中物理难度较大,很多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物理,可成绩依然平平。怎样才能突破瓶颈提高物理成绩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三、上课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 四、向别人学习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万不能自以为是,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五、知识结构 既要重视知识结构,也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 六、数学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起来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联系自身情况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3 阅读:4次
大部分同学都知道物理是最难学习的学科之一,可无论会考还是理科的高考都离不开物理。所以无论物理多么难,我们还是得学,既然学就要学好,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物理呢? 1.预习 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有的同学不注重听课前的这一环节,会说我在初中从来就没有这个习惯。这里我们需要注意,高中物理与初中有所不同,无论是从课程要求的程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2.上课 上课是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对此我准备强调三个问题: (1)主动听课。 有人将我们的听课分成了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主动型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自觉型则是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在讲课时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 3、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
浅谈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3 阅读:43次
高中物理的学习要以理解为主,联系实际。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有针对性的学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为什么很甜?肥胖是因为脂肪吃得太多吗?还可以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学会思考生物问题。 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判断,研究生命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如运用综合的观点观察现象、分析联系、找出规律,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判断、比较异同、认识本质,如DNA和RNA的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联系等,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学生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质疑,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让学生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这不仅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
能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3 阅读:19次
能力守恒定律公式 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考试中必考的部分。直线运动的知识点较为整齐,考点难度较浅,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这一部分内容,争取此部分的内容少丢分。下面为大家总结一下直线运动的内容。 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能量守恒定律注意事项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
学习语文要注重阅读思考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2 阅读:3次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应该是一个总结理解的过程。语文更是如此。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题海战术对提高语文成绩帮助甚微。很多学生都喜欢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殊不知如此盲目性的做题换来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杯具”。那么如何既不用做大量的习题也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阅读的基本任务,就是“读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来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没有读过,尤其是前两种文章的内容我们会感到陌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生活某些个性化的认识或情感,我们也可能不熟悉。读懂、理解,并能从容回答试题的提问,决非易事。首先,读懂、理解必须以丰富的背景知识为依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没读懂、理解错了,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复习期间,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努力继续扩大自己的视野。其次要统观全文。试题在设问时,虽然常常是针对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但是它们的意义都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之下由诸多信息总而合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关信息都可能使理解失之偏颇。某年高考的选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试题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问,应答必须关照副标题和文后注释,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第二,一些考生在做题时习惯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考试文本的陈述,这是答题总与答案有较大距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文本的认识或见解与我们不完全一致的时候,试题也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认识、见解是怎样的,“理解”不是“读后感”,得忠实于原文。认为只要从原文中寻章摘句就行了,那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由于设问的角度、侧重点不同,解读时要依题做答,表达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但可以肯定,内容一定为原文所固有。复习期间这样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要解决好,并把它们当作解读文本的原则加以遵循。 试题往往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应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另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些一点都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遇到,比如学习议论文,讨论论点与论据,证明与被证明;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隐含与明晰、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诸多关系,由于作者行文的风格、习惯、技巧不同,一般说来,只要认真阅读,都不难把握。这个过程既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理性,形象思维偏于感受,各自的特点,在最后冲刺阶段,需要多一点体验。现在,要多看看做过的题,对了的,总结点经验,错了的,想一想为什么、在哪儿出了毛病。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开朗”。
|
文言文特殊句子的翻译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2 阅读:2次
一、比喻句 比喻句,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 如: 金城千里。 应该译为: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二、借代句 借代句,在翻译时要译出借代的本体。 如: 以为布衣之臣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应该译为: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三、对文句 利用对文的特点,在翻译时我们可用他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推求虚词的词义,可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来推求没见过的词。 如: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根据“无”的意义,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鲜”也是“没有”的意思。全句译为“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兄弟”。 四、错综句 错综句是指运用了错综手法的句子,即交错配合,使文句错落有致。 如: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这句若按顺序译,则为“泉水味香,酒液清冽”,显然不合事理。如果把“香”“冽”这两个词互换位置,再翻译出来,上下文就自然贯通了。正确的翻译是“用泉水酿酒,泉水清冽香甜,酒味香醇” 五、对偶句 翻译时,我们可根据对偶及其类型和特点,从已知词语的意义、用法来推断未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很好地翻译出句子。 如: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从“宇宙”可推想出“盈虚”应指事物的生长衰落、成败得失。在翻译时,可尽量保持原语句的对偶形式。全句可译为“天高地远,感觉到天地四方、古往今来没有穷尽;兴尽悲来,认识事物的兴衰、成败与得失是有定数的”。
|
文言文翻译方法浅谈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12 阅读:3次
文言文是高中考试的重要部分,只有翻译明白才能更加准确的作出题目。很多同学对文言文翻译很头疼,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文言文翻译还是有规律可寻的。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同学们可在平时的练习中有针对性地应用,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 替换法。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删减法。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