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田老师的文章列表 |
---|
初中语文对联题解析 []
发表于:2014-08-07 阅读:5次
一、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2011年吉林省第8题)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解析】运用上面所讲方法,把“青山外早莺争树”,切分为“青山~外~早莺~争~树”五节五个词语,然后分别作对,即可以最快的速度对出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①绿水旁游鱼跳波。②绿村旁蜻蜓点水。③绿园里粉蝶戏春
一、对联常识储备
⑴对句和出句字数要相等。⑵对句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⑶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⑷停顿也需对应。⑸一般情况下是仄起平收。
二、备考答题技巧
使用“拆合法”对对联最有效。
所谓“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怎样学习才得当呢?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
一、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联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等。
二、多关注一些对联高手的佳联、妙对。像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
三、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
七年级语文通假字总结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07 阅读:5次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
语文背诵的几点技巧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07 阅读:4次
语文在学习中,背诵往往占用了同学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怎样掌握一个好的背诵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背诵的方法,希望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当中去。
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验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5.示范激励法
一些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往往自己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6.听录音背诵法
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
7.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
溶解性知识点总结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8-05 阅读:1次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所以在描述一种物质的溶解性时,必须指明溶剂。物质的溶解性分为四个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分析溶解性的参照物分为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1.固体的溶解度。从溶解性的概念,我们知道了它只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从溶解性的概念,我们知道了它只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 其中难溶物质习惯上叫做"不溶"物质。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如硝酸钾、硫酸铜等。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食盐。此外,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硫酸锂、氢氧化钙等。
2、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定义跟固体溶解度不同。由于称量气体的质量比较困气体的溶解度大小除了跟气体本性有关外,还跟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有关。加热冷水,在水还没有沸腾之前,就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水中冒出。这是因为加热使水的温度升高,原来溶解在水中的空气的溶解度减小,因而冒出气泡。其实气体的溶解度一般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另外,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加而增大。
3、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一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即“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
化学试题解析 []
发表于:2014-08-05 阅读:1次
一、A、B、C、D、E、F、G、H、I、X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已知D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E、F、G是无色无味的气体,H是一种金属单质,X是一种黑色固体.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物质的化学式:F为O2,I为CaCO3.
(2)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与BNa2CO3+2HCl═2NaCl+H2O+CO2↑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D为常用的调味品,可知D为氯化钠,C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所以C为水,那么F和G分别为氧气和氢气,G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和X反应生成H和C即水,生成的H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X,所以可以知道G为氢气,而F为氧气,H为铁,黑色的X为四氧化三铁;E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E为二氧化碳气体,进而可以判断A和B分别为盐酸和碳酸钠,带入验证,符合题意,故可以据此答题.
解题:解:(1)E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E为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I为碳酸钙,C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F和G,并且G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和X反应生成H和C,生成的H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X,所以可以知道G为氢气,而F为氧气;
(2)D为常见的调味品,可知D为氯化钠,而E为二氧化碳,C为水,所以可以知道A和B分别为盐酸或是碳酸钠(碳酸氢钠);G为氢气,X为四氧化三铁,所以可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1)O2;CaCO3
(2)Na2CO3+2HCl═2NaCl+H2O+CO2↑
点评:根据物质的特殊性质或反应的特殊现象等,对框图推断类问题开展推断是本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推断时要抓住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利用这一特性物质进行确推断,结果带入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二、)如图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黑色固体,E为红色固体单质,B、C、D均为无色气体,F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G为蓝色溶液。
(1)G溶液溶质的化学式CuSO4;(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本题的突破口是G和E,根据G是蓝色溶液,可推出是硫酸铜溶液,E是红色单质为铜;依此结合题中信息可推出A是氧化铜,根据B是气体,回忆“气体+氧化铜→铜”的反应,可知B是氢气或CO,结合F是石灰石可得出B是CO.
解答:解:E为红色固体单质,可得出E是Cu;G为蓝色溶液,可推出G是CuSO4溶液,
所以反应③发生的反应为Fe+CuSO4═Cu+FeSO4;
根据“黑色固体A+B(是气体)
回忆所学知识可得出A是氧化铜,B是氢气或CO;
根据“F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得出F为碳酸钙;根据元素守恒可推出B是CO,CO点燃生成D是CO2,
所以D→F的反应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CuSO4
(2)Fe+CuSO4═Cu+FeSO4
(3)CO2+Ca(OH)2═CaCO3↓+H2O
点评:要求对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原理和反应现象十分熟悉,才能快速确定未知物成分。
|
初中物理杠杆知识点的总结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7-31 阅读:1次
在中考物理中杠杆占的比分不大,但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内容难度不太大,所以花一部分时间掌握杠杆内容,一般情况下是考试中必得分的内容。 1、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当有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杠杆上时,杠杆能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则我们说杠杆平衡。 (2)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2、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2014中考物理复习资料:杠杆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考试范围 [小班信息]
发表于:2014-07-31 阅读:1次
下面为同学们总结一下初中物理的考核范围,以便大家抓住重点,更有效的学习。 一、考画图、填图、连图、改错图(每年都有) 1、 画图:给某一确定的实验画电路图,如测小灯的电功率实验,请画出电路图等,或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如测电阻的实验,已经将实物图连接好,请根据连接好的实物图画电路图等等。 2、 填图:已经画好电路的整体,留有一些没有画出,请你画出来,如测小灯的电功率实验的电路图,留下电流和电压没有画出来,让你完成等。 3、 连图:已给电路图连实物图,或连了一部分,留下一部分让你完成等。 4、 改错图:已经连接好的实物图,有几个地方连错,让你改成正确的连接实物图,如电表的正负极连错,或档位连错等。 二、考电表的读数 电表是在实验中,测量某物理量大小的依据。如电流表是测电流强度的大小,电压表是测电压的大小,电能表是测消耗电能的多少等等。懂得电表的读数很重要,此项也是常考的内容。2014中考物理电学实验考核范围 三、考计算 作为定量分析的实验测量,都离不开运用实验公式进行计算,如测电阻的实验,是由欧姆定律,变化而得,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是由电功率公式计算等等。 四、 考实验数据的处理 给一个表格及各次的实验数据。 1、 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2、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3、 运用控制变量法,抓住数据的共性,寻找个性得出结论; 4、 表内有某项数据有错,让你改正; 5、 表格留空格,通过其他数据得出规律完成等等。 一般情况下初中数学电学考试的内容点离不开以上几点,希望大家有侧重点的练习,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7-29 阅读:6次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下面介绍一下一元一次方程的有效解法。 最主要的是分解因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法又分“提公因式法”;而“公式法”(又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另外还有“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法是通过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所得,因式分解的内容在八年级上学期学完。 解方程x(x+1)-2(x+1)=0 解:利用提公因式法解得:(x-2)(x+1)=0 即 x-2=0 或 x+1=0 ∴ x1=2,x2=-1 解方程x²-4=0 解:(x+2)(x-2)=0 x+2=0或x-2=0 ∴ x1=-2,x2= 2 另外还有一些简单方法 1.看是否能用因式分解法解(因式分解的解法中,先考虑提公因式法,再考虑平方公式法,最后考虑十字相乘法) 2.看是否可以直接开方解 3.使用公式法求解 4.最后再考虑配方法(配方法虽然可以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但是有时候解题太麻烦)。 如果要参加竞赛,可 按如下顺序: A.因式分解B.韦达定理 C.判别式 D.公式法 E.配方法 F.开平方 G.求根公式 H.表示法 |
关于教学的反思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4-07-29 阅读:7次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学会怎么将知识传播给学生。怎么样由繁入简的让学生理解深刻。这也是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其一、发现问题。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应从教材、手段、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他人的评议与建议等,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寻找不足。 其二、分析问题。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教师要随时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分析问题的原因,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其三、解决问题。明确问题后,教师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整改自身问题,对于一些新的理念含糊不清的问题,可提交教研组,寻 求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又遇到新的问题,当新的问题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要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
发表于:2012-09-29 阅读:118次
数学,比较灵活的学科,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学起来比较吃力,他们习惯于平时的学习习惯,死记硬背,老师教的东西记下来就可以,自己从来不会考虑,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总是一味的接受知识,而不消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不可行的,所以,现在的家长,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方式是很重要的,所以,下面,我们就请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 增强小学生数学能力方面之一:提升孩子的视知觉功能。 孩子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去记忆,去理解。诸如"长短、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孩子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增强小学生数学能力方面之二:提升孩子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了解。孩子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文字,而且还需要特殊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所以家长经常会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孩子,数学成绩却未必好,原因即在此。对于存在数学语言阅读理解困难的孩子,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文字阅读能力,其次是培养他们对"数与符号"的理解力,家长或教师应查出儿童对哪些"数与符号"存在理解上的误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补救。 增强小学生数学能力方面之三:提升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 对数学材料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灵魂。因为数学的精髓就在于,它舍弃了具体的内容,而仅仅抽出"数与形",并对这些"数与形"进行操作。若家长发现孩子存在这方面的困难,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概括能力。其次,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家长给孩子这样一些数字:"1,3,5,7,"让孩子概括出这列数字的规律后一位比前一位多,并根据规律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9)。最后是培养孩子对图形的概括与推理能力。例如家长给孩子看这样一组图形:(←,↑,→,↓,)让孩子寻求其变化规则,顺时针方向每次扭转90度角,并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图形←。总之,通过"文字数字与图形"这三种材料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对数学材料进行概括的敏感性。 增强小学生数学能力方面之四:提示孩子的运算能力。 对"数或符号"的运算操作能力是数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也离不开运算。儿童在运算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有的儿童乘、除法会做,但加、减法常出错,这是因为乘、除法主要依靠听觉记忆功能,会背九九乘法表,即可能做对,而加减法因为计算时受进借位的影响,涉及视觉功能与记忆,因而更容易出错。 通过以上专家的详细介绍,相信,您已经对以上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希望,您在为孩子定制学习计划的时候会给出孩子合理的学习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