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名校名师的文章专栏 |
---|
中学德育工作期待认识和实践上的新突破
发表于:2013-09-03阅读:35次
|
中学德育工作期待认识和实践上的新突破 内容提要: 中学德育工作在认识和实践上期待加强。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上德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本身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实践上德育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德育 期待 认识 和实践 突破 中学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优秀的思想品质素质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一个基本内容。随着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众多的德育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然而学校德育始终如影子一般的随在智育(升学)身后,许多学校仅仅是将德育工作做为升学考试的附属物,这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很被动。中学德育工作需要在认识和实践上取得新的突破。 认识上:要解决德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然而在校际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下,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贯彻并不尽如人意: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或被变相弱化,将德育仅仅等同于纪律或作为应试的附属物。要抓好素质教育,搞好德育,就必须先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德育为谁服务? 正象社会上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这一论点有失偏颇,不在此赘述)的提法一样,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实际上存在着德育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即升学的观点。在许多教育工作者看来,搞不搞德育工作,要看是否有利于升学率的提高,这种状况在重点中学犹为严重。 德育贯穿渗透于各科教学,其真正的功能在于塑造人;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教育。人的精神:爱国、社会历史责任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道主义、社会公德等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人是社会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方面。德育工作是对学生作为人的重要的精神方面的塑造。而不是简单的功利性的服务于教学的工具。 单纯的注重生存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必然使我们的教育陷入困惑,迷失方向。马克思早就论述了“不富裕人们不会幸福,富裕了也未必幸福。”几十年来,伴随物质文明的进步,对精神塑造的忽略所带来的后果,这已经使世界并且还在使我们困惑和痛苦。人们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科技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不能使人类达到幸福,缺少了人文精神(即蕴含在人文科学中,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就会萎缩,人们就会失却“精神家园”。而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体现的就是人的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