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成都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成都家教网  >  杨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成都市高三教师分科会发言经验交流
家教杨老师的文章专栏
成都市高三教师分科会发言经验交流
发表于:2014-01-11阅读:129次



地理教研会发言材料


 


  学导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如果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如何让学生从繁重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如何让老师不再心累?……这些是近几年来老师们都在讨论的课题。我们内江二中全体老师在学校的倡导下,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我们地理学科在备课组老师们的努力下,特别是我们高三备课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导式教学模式。而且从高06级和高09级历年各类考试中,我们地理学科成绩不管是高分段还是平均分在内江市均居前列,这说明进行教学改革是成功的。下面我就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请老师们指导。


一、老师自己给自己洗脑。


我们研究高考以来的大量高考题,分析学生高考地理成绩为什么始终不理想,感觉到我们是在教学生读书,逼学生做题,大量课余时间老师耗在改作业上,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学习,还有就是怕自己没给学生讲到和讲透,学生就一定不会做题的思想左右自己,这样就导致老师天天喊累,学生天天叫苦。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学导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学导式教学可使学生愉快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可充分体现,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多人异步、各得其所的独立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让学生充分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增长才智,演练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同时加深理解、记忆教材,同时能活用教材。由于教师也学在导前,能及早了解学情,深切感受和把握到学生急需答疑解惑之处,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精讲,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地一语道破,使学生加深理解重点、难点,解决了关键环节、学生力不胜任的大问题。教师精讲,点评。始终使课堂处于兴奋状态,教学过程既愉快轻松,教学效果又能保证。


    2、“学导式”教学可解放教师。教师学在导前,把教师从重复叙述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改变“满堂灌”局面,改变以前枯燥的理论讲解,大大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使教师克服无谓的劳累。长期使用学导式教学,学生就能更会自主学习,教师就更能摆脱“心累”。


    3、在导的效能下,学生能主动地开发自己的智力、能力,让差生跟得上,让好学生吃得饱,学习成绩获得大面积提高。


    三、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学导式体现学导结合、以导辅佐。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领悟未知,力求实效并不断自我激励与调节;把发展自主学习探索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作为开发智能、形成优化智能结构的突破口。


    2、学导式体现学在导前、多人异步、合作互学。群体同步与小组研究、个人自主学习合理组合,取长补短;各尽其力,各得其所,既学会又会学。


    3、学导式的教者也学在导前。学会恰当指导、辅导,诱导、因材施导、因势利导;导,为学服务,以导利学,导法来自学情,使学习方法不断科学化;导得恰当,及时反馈;导还要抓好组织、定向、示范、验收;及时激励、调控。


    4、学导式相互启发。多向交流,学可促导、学导相长,能者为师,力求实效,生动活泼。


    5、学导式过程简明。学习过程突出“借鉴一模仿一创新一超越”四个环节,方便实用。


四、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教学的基本顺序:强调先学后讲。自学先解决自己能够掌握的内容,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再对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讲解、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
、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主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围绕学进行,教服务于学。


 
3
、教师的作用定位在引导、点拨、解惑、引领等方面,只在学生无力解答问题时再重点精讲。


五、新授课的学导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分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能否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大家知道小学和初中的要求决定了其教学的特点是重基础知识的记忆,所以不管是新升入高中的学生还是高一的老师都感觉到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差,缺乏独立思考和专研的习惯。拿到教材不知道怎么读?读什么?所以针对学生特点,教会学生读书就很重要,我们是从关键字词句的分析入手,教会学生读书。这个阶段我们用了约半学期的时间,为学导式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自学基础,也是实施学导式教学的必要条件


2、实施阶段:


    具体按下面的操作过程进行教学


    (1)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本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要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对知识识记、理解、应用的不同要求,体现知识、能力、感悟三个层次,点明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概念、原理、观点等。(年级组讨论决定)


    (2)出示阅读提纲。阅读提纲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而定。阅读提纲是学生读书的指挥棒,它的设计要具体、清楚,不宜太笼统,要能使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提纲可视具体情况一次性或分阶段使用。


    (3)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借助导读提纲领悟教材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然后,对于存在的疑难问题可组织小范围讨论。


    (4)教师精讲点拨。即根据学生自学和讨论情况进行重点提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注意板书的条理性、系统性,加强对教材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及对学生的规范性训练,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5)课堂小结。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结合教学目标系统知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且指出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一步共同落实知识、能力、感悟三个目标。


    (6)学生依据教师的小结回扣课本,重点阅读、记忆、理解。这实质上是对课文的“精读”,体现课本由厚变薄的思想,切不可在讲授完之后让学生无目的(或目的不明确)地看书,以增加课堂的有效时间,防止造成时间及学生精力的浪费。


    (7)课堂练习(达标训练)。当堂达标训练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式要多样化,诸如提问、抢答、学生自拟题目互相测试、黑板板书等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景中掌握知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广度,以增加课堂实效.


   (8)课后作业。教师可视当堂的达标程度,围绕重点、难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强化,使学生牢固、准确、熟练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六、复习课的学导式教学结构


我们确定的复习课总方案是:考点——思路方法及运用——案例——练习——反思总结


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出示考点,并明确考点在教材的位置。


2、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按考点要求(即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看对应教材,明确考点的具体知识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


3、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整理做过的与复习的考点要求相关的试题,基本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包括考点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应用。


4、老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在知识体系、方法运用、错误原因等几个方面。


5、学生练习。


6、教师发答案,学生改错,教师注重信息反馈,特别对是学生的错误问题的了解。


7、教师评讲,


8、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具体按下面要求去做(审题错误总结、知识点及知识点联系总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运用总结)


个案设计举例(复习课)


地球运动意义(部分内容)


考点及考点分析方法要求


考点: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1、理解的关键是什么?


2、黄赤交角的意义?


3、如何理解和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季节变化?(基本方法是什么?怎么分析?)


4、自转公转轨道与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特点的理解?(关键是什么?怎么理解?)


考点:正午太阳高度


1、概念是什么?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方法是什么?关键抓住什么?应用?)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间变化怎样掌握?关键是什么?空间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关键是什么?如何做图理解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季节节气变化的关系?


5、画正午太阳高度图(关键是什么?怎么做?)


6、日影问题(关键是什么?变化特点怎样?怎样分析?极点的影子怎么样?应用?)


考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产生的原因?


2、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纬度变化怎样?时间变化怎么样?怎么画图理解?)


3、如何做昼夜长短变化曲线图?以及应用


4、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关键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昼夜长短与季节、纬度高低的关系?


6、昼夜长短变化与季节节气变化的关系?


7、极昼极夜的变化?(如何做图理解?)


方法分析及运用(仅举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为例)


观察下图分析





1、直射点的移动A  B二点所在纬度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特点?且昼长在什么范围变化?


2、直射点的移动A  B二点所在纬度的昼夜差异有何变化?


3、进一步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如果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呢?由南回归线向北到赤道呢?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呢?





观察下图分析: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有何特点?


2、同纬度南北半球的昼长和夜长有何关系


观察下图分析:





1、由南北极圈到赤道昼长有何变化特点?


2、由南北极圈到赤道昼夜差异有和特点?


3、昼长与12的差值的大小同纬度的高低有何关系?


案例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1~3题。


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     )


A.66.50N,660N、400N,400S       B.66.50S,660S、400S,400N


C.66.50N,660N、0°,400S        D.66.50S,660S、0°,400N


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3、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


A.0<Pa/Pb<1        B. Pa/Pb=0      C. Pa/Pb=1       D. Pa/Pb>1


 


 


下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回答4~5题。


4、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5、图中五地中  (  )


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          


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①地、⑤地白昼Κ度变幅最大    


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完成6~7题。





6、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I I月、12月


7、在图不用份中(  )·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