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韩老师的文章专栏 |
---|
小升初奥数专题训练
发表于:2011-10-11阅读:1072次
|
牛吃草问题:
牛吃草问题在普通工程问题的基础上,工作总量随工作时间均匀的变化,这样就增加了难度. 牛吃草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工作总量的变化率. 下面给出几例牛吃草及其相关问题.
1. 草场有一片均匀生长的草地,可供27头牛吃6周,或供23头牛吃9周,那么它可供21头牛吃几周?(这类问题由牛顿最先提出,所以又叫“牛顿问题”.)
【分析与解】 27头牛吃6周相当于27×6=162头牛吃1周时间,吃了原有的草加上6周新长的草; 23头牛吃9周相当于23×9=207头牛吃1周时间,吃了原有的草加上9周新长的草;于是,多出了207-162=45头牛,多吃了9-6=3周新长的草.所以45÷3=15头牛1周可以吃1周新长出的草.即相当于给出15头牛专门吃新长出的草.于是27-15=12头牛6周吃完原有的草,现在有21头牛,减去15头吃长出的草,于是21-15=6头牛来吃原来的草; 所以需要12×6÷6=12(周),于是2l头牛需吃12周. 评注:我们求出单位“1”面积的草需要多少头年来吃,这样就把问题化归为一般工程问题了. 一般方法: 先求出变化的草相当于多少头牛来吃:(甲牛头数×时间甲-乙牛头数×时间乙)÷(时间甲-时间乙); 再进行如下运算:(甲牛头数-变化草相当头数)×时问甲÷(丙牛头数-变化草相当头数)=时间丙. 或者:(甲牛头数-变化草相当头数)×时间甲÷时间丙+变化草相当头数丙所需的头数.
2.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4公顷、8公顷和10公顷.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24头牛吃6周,第二块草地可供36头牛吃12周.问:第三块草地可供50头牛吃几周? 【分析与解】 我们知道24×6=144头牛吃一周吃2个(2公顷+2公顷周长的草).36×12=432头牛吃一周吃4个(2公顷+2公顷12周长的草).于是144÷2=72头牛吃一周吃2公顷+2公顷6周长的草.432÷4=108头牛吃一周吃2公顷+2公顷12周长的草.所以108-72=36头牛一周吃2公顷12—6=6周长的草.即36÷6=d头牛1周吃2公顷1周长的草. 对每2公顷配6头牛专吃新长的草,则正好.于是4公顷,配4÷2×6=12头牛专吃新长的草,即24-12=12头牛吃6周吃完4公顷,所以1头牛吃6×1÷(4÷2)=36周吃完2公顷. 所以10公顷,需要10÷2×6=30头牛专吃新长的草,剩下50-30=20头牛来吃10公顷草,要36 ×(10÷2)÷20=9周. 于是50头牛需要9周吃10公顷的草.
3.如图,一块正方形的草地被分成完全相等的四块和中间的阴影部分,已知草在各处都是同样速度均匀生长.牧民带着一群牛先在①号草地上吃草,两天之后把①号草地的草吃光.(在这2天内其他草地的草正常生长)之后他让一半牛在②号草地吃草,一半牛在③号草地吃草,6天后又将两个草地的草吃光.然后牧民把 的牛放在阴影部分的草地中吃草,另外号的牛放在④号草地吃草,结果发现它们同时把草场上的草吃完.那么如果一开始就让这群牛在整块草地上吃草,吃完这些草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 一群牛,2天,吃了1块+1块2天新长的;一群牛,6天,吃了2块+2块2+6=8天新长的;即3天,吃了1块+1块8天新长的.即 群牛,1天,吃了1块1天新长的. 又因为, 的牛放在阴影部分的草地中吃草,另外 的牛放在④号草地吃草,它们同时吃完.所以, ③=2 阴影部分面积.于是,整个为 块地.那么需要 群牛吃新长的草,于是 =现在 .所以需要吃: 天. 所以,一开始将一群牛放到整个草地,则需吃30天.
4.现在有牛、羊、马吃一块草地的草,牛、马吃需要45天吃完,于是马、羊吃需要60天吃完,于是牛、羊吃需要90天吃完,牛、羊一起吃草的速度为马吃草的速度,求马、牛、羊一起吃,需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 我们注意到: 牛、马45天吃了 原有+45天新长的草① 牛、马90天吃了 2原有+90天新长的草⑤ 马、羊60天吃了 原有+60天新长的草② 牛、羊90天吃了 原有+90天新长的草③
马 90天吃了 原有+90天新长的草④ 所以,由④、⑤知,牛吃了90天,吃了原有的草;再结合③知,羊吃了90天,吃了90天新长的草,所以,可以将羊视为专门吃新长的草. 所以,②知马60天吃完原有的草,③知牛90天吃完原有的草. 现在将牛、马、羊放在一起吃;还是让羊吃新长的草,牛、马一起吃原有的草. 所需时间为l÷ =36天. 所以,牛、羊、马一起吃,需36天.
5. 有三片牧场,场上草长得一样密,而且长得一样快.它们的面积分别是 公顷、10公顷和24公顷.已知12头牛4星期吃完第一片牧场的草,21头牛9星期吃完第二片牧场的草,那么多少头牛18星期才能吃完第三片牧场的草?
【分析与解】 由于三片牧场的公顷数不一致,给计算带来困难,如果将其均转化为1公顷时的情形. 所以表1中,3.6-0.9=2.7头牛吃4星期吃完l公顷原有的草,那么18星期吃完1公顷原有的草需要2.7÷(18÷4)=0.6头牛,加上专门吃新长草的O.9头牛,共需0.6+0.9=1.5头牛,18星期才能吃完1公顷牧场的草. 所以需1.5×24=36头牛18星期才能吃完第三片牧场的草.
工程问题: 多人完成工作、水管的进水与排水等类型的应用题.解题时要经常进行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的转化.
1.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8小时司以完成任务.如果甲单独加工,便需要12小时完成.现在甲、乙两人共同生产了2 小时后,甲被调出做其他工作,由乙继续生产了420个零件才完成任务.问乙一共加工零件多少个?
【分析与解】乙单独加工,每小时加工 - = . 甲调出后,剩下工作乙需做(8—2 )×( ÷ )= (小时),所以乙每小时加工零件420÷ =25个,则2 小时加工2 ×25=60(个),因此乙一共加工零件60+420=480(个).
2.某工程先由甲单独做63天,再由乙单独做28天即可完成.如果由甲、乙两人合作,需48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做42天,然后再由乙来单独完成,那么还需做多少天?
【分析与解】 由右表知,甲单独工作15天相当于乙单独工作20 天,也就是甲单独工作3天相当于乙单独工作4天.
所以,甲单独工作63天,相当于乙单独工作63÷3×4=84天, 即乙单独工作84+28=112天即可完成这项工程. 现在甲先单独做42天,相当于乙单独工作42÷3×4=56天,即乙还需单独工作112—56=56天即可完成这项工程. 3.有一条公路,甲队独修需10天,乙队独修需12天,丙队独修需15天.现在让3个队合修,但中间甲队撤出去到另外工地,结果用了6天才把这条公路修完.当甲队撤出后,乙、丙两队又共同合修了多少天才完成?
【分析与解】 甲、乙、丙三个队合修的工作效率为 + + = ,那么它们6天完成的工程量为 ×6= ,而实际上因为中途撤出甲队6天完成了的工程量为1. 所以 -1= 是因为甲队的中途撤出造成的,甲队需 ÷ =5(天)才能完成 的工程量,所以甲队在6天内撤出了5天. 所以,当甲队撤出后,乙、丙两队又共同合修了5天才完成.
4.一件工程,甲队独做12天可以完成,甲队做3天后乙队做2天恰好完成一半.现在甲、乙两队合做若干天后,由乙队单独完成,做完后发现两段所用时间相等,则共用了多少天?
【分析与解】 甲队做6天完成一半,甲队做3天乙队做2天也完成一半。所以甲队做3天相当于乙队做2天. 即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 ,从而乙单独做12× =8(天)完成,所以两段所用时间相等,每段时间应是: 8÷(1+l+ )=3(天),因此共用3×2=6(天).
5.抄一份书稿,甲每天的工作效率等于乙、丙二人每天的工作效率的和;丙的工作效率相当甲、乙每天工作效率和的 .如果3人合抄只需8天就完成了,那么乙一人单独抄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分析与解】已知甲、乙、丙合抄一天完成书稿的 ,又已知甲每天抄写量等于乙、丙两人每天抄写量之和,因此甲两天抄写书稿的 ,即甲每天抄写书稿的 ; 由于丙抄写5天相当于甲乙合抄一天,从而丙6天抄写书稿的 ,即丙每天抄写书稿的 ;于是可知乙每天抄写书稿的 - - = . 所以乙一人单独抄写需要1÷ =24天才能完成.
6.游泳池有甲、乙、丙三个注水管.如果单开甲管需要20小时注满水池;甲、乙两管合开需要8小时注满水池;乙、丙两管合开需要6小时注满水池.那么,单开丙管需要多少小时注满水池?
【分析与解】 乙管每小时注满水池的 - = , 丙管每小时注满水池的 - = . 因此,单开丙管需要1÷ = =10 (小时).
7.一件工程,甲、乙两人合作8天可以完成,乙、丙两人合作6天可以完成,丙、丁两人合作12天可以完成.那么甲、丁两人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
【分析与解】 甲、乙,乙、丙,丙、丁合作的工作效率依次是 、 、 . 对于工作效率有(甲,乙)+(丙,丁)-(乙,丙)=(甲,丁). 即 + - = ,所以甲、丁合作的工作效率为 . 所以,甲、丁两人合作24天可以完成这件工程.
8.一项工作,甲、乙两人合做8天完成,乙、丙两人合做9天完成,丙、甲两人合做18天完成.那么丙一个人来做,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少天?
【分析与解】 方法一:对于工作效率有: (甲,乙)+(乙,丙)-(丙,甲)=2乙,即 + - = 为两倍乙的工作效率,所以乙的工作效率为 . 而对于工作效率有,(乙,丙)-乙=丙,那么丙的工作效率为 - = 那么丙一个人来做,完成这项工作需1÷ =48天. 方法二:2(甲,乙,丙)=(甲+乙)+(乙、丙)+(甲、丙)= + + = ,所以(甲,乙,丙)= ÷2= ,即甲、乙、丙3人合作的工作效率为 . 那么丙单独工作的工作效率为 - = ,那么丙一个人来做,完成这项工作需48天.
9.某工程如果由第1、2、3小队合干需要12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1、3、5小队合干需要7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2、4、5小队合干需要8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1、3、4小队合干需要42天才能完成.那么这5个小队一起合干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分析与解】 由已知条件可得, 对于工作效率有: (1、2、3)+(1、3、5)+2(2、4、5)+(1、3、4)=3(1、2、3、4、5). 所以5个小队一起合作时的工作效率为: ( + +2× + )÷3= 所以5个小队合作需要6天完成这项工程. 评注:这类需综合和差倍等知识的问题在工程问题中还是很常见的.
10.一个水箱,用甲、乙、丙三个水管往里注水.若只开甲、丙两管,甲管注入18吨水时,水箱已满;若只开乙、丙两管,乙管注入27吨水时,水箱才满.又知,乙管每分钟注水量是甲管每分钟注水量的2倍.则该水箱最多可容纳多少吨水?
【分析与解】 设甲管注入18吨水所需的时间为“1”,而乙管每分钟注水量是甲管每分钟注水量的2倍,那么乙管注入18吨的水所需时间为“O.5”,所以乙管注入27吨水所需的时间为27÷18×0.5=0.75. 以下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一:设丙在单位时间内注入的水为“1”,那么有: 因此18+“1”=27+“O.75”,则“0.25”=9吨,所以“1” =36吨,即丙在单位时间内灌入36吨的水. 所以水箱最多可容纳18+36=54吨的水. 方法二:也就是说甲、丙合用的工作效率是乙、丙合用工作效率的 . 再设甲单独灌水的工作效率为“1”,那么乙单独灌水的工作效率为“2”,有1+丙= (2+丙);所以丙的工作效率为“2”,即丙的工作效率等于乙的工作效率,那么在乙、丙合灌时,丙也灌了27吨,那么水箱最多可容纳27+27=54吨水. 11.某水池的容积是100立方米,它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甲、乙两管单独灌满水池分别需要10小时和15小时.水池中原有一些水,如果甲、乙两管同时进水而排水管放水,需要6小时将水池中的水放完;如果甲管进水而排水管放水,需要2小时将水池中的水放完.问水池中原有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与解】 甲每小时注水100÷10=10(立方米), 乙每小时注水100÷15= (立方米), 设排水管每小时排水量为“排”, 则(“排”-10- )×3=(“排”-10),整理得3“排”-3× =“排”-10,2“排”=40,则“排”=20. 所以水池中原有水(20—10)×2=20(立方米).
12.一个水池,底部安有一个常开的排水管,上部安有若干个同样粗细的进水管.当打开4个进水管时,需要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当打开2个进水管时,需要1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现在需要在2小时内将水池注满,那么最少要打开多少个进水管?
【分析与解】 记水池的容积为“1”,设每个进水管的工作效率为“进”,排水管的工作效率为“排”,那么有: 4“进”-“排”= , 2“进”-“排”= . 所以有,2“进”=( - )= ,那么“进”= ,则“排”= . 题中需同时打开x个进水管2小时才能注满,有: x“进”-“排”= ,即 x- = ,解得x=8.5 所以至少需打开9个进水管,才能在2小时内将水池注满.
13.蓄水池有甲、丙两条进水管和乙、丁两条排水管.要灌满一池水,单开甲管需要3小时,单开丙管需要5小时.要排光一池水,单开乙管需要4小时,单开丁管需要6小时.现在池内有 池水.如果按甲、乙、丙、丁的顺序循环开各水管,每次每管开1小时,问经过多少时间后水开始溢出水池?
【分析与解】 方法一:甲、乙、丙、丁四个水管,按顺序各开l小时,共开4小时,池内灌进的水是全池的 - + - = . 最优情况为:在完整周期后的1小时内灌满一池水.因为此时为甲管进水时间,且甲的效率是四条管子中最大的. 那么在最优情况下:完整周期只需注入1- - = 池水. 所需周期数为 ÷ = =4 那么,至少需要5个完整周期,而5个完整周期后,水池内有水 + ×5= + = 剩下l- = 池水未灌满,而完整周期后l小时内为甲注水时间,有 ÷ = (小时). 所以,需5个完整周期即20小时,再加上 小时,即20 小时后水开始溢出. 方法二:甲、乙、丙、丁四个水管,按顺序各开1小时,共开4小时,池内灌进的水是全池的 - + - = . 加上池内原有的水,池内有水: + = . 再过四个4小时,也就是20小时后,池内有水: + ×4= ,在20小时后,只需要再灌水1- = ,水就开始溢出. ÷ = (小时),即再开甲管 小时,水开始溢出,所以20+ =20 (小时)后,水开始溢出水池. 方法三:甲、乙、丙、丁四个水管,按顺序各开1小时,共开4小时,池内灌进的水是全池的 - + - = . 一个周期后,池内有水: + = , 有待注入; 二个周期后,池内有水: + = , 即 有先待注入; 三个周期后,池内有水: + = , 有待注入; 四个周期后,池内有水: + = , 即 有待注入; 五个周期后,池内有水: + = , 即 有待注入. 而此时,只需注入 的水即可,小于甲管1小时注入的水量,所以有 ÷ = (小时),即再开甲管 小时,水开始溢出,所以20+ =20 (小时)后,水开始溢出水池. 评注:这道题中要求的是第一次溢出,因为在一个周期内不是均匀增加或减少,而是有时增加有时又减少,所以不能简单的运用周期性来求解,这样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解答,至于为什么?我们给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在解完这道题就会知晓. 有一口井,深20米,井底有一只蜗牛,蜗牛白天爬6米,晚上掉4米,问蜗牛爬出井需多少时间? 14.一个水池,地下水从四壁渗入,每小时渗入该水池的水是固定的.当这个水池水满时,打开A管,8小时可将水池排空;打开B管,10小时可将水池排空;打开C管,12小时可将水池排空.如果打开A,B两管,4小时可将水池排空,那么打开B,C两管,将水池排空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 设这个水池的容量是“1” A管每小时排水量是: +每小时渗入水量; B管每小时排水量是: +每小时渗入水量; C管每小时排水量是: +每小时渗入水量; A、B两管每小时排水量是: +每小时渗入水量. 因为 +每小时渗入水量+ +每小时渗入水量= +每小时渗入水量,因 此,每小时渗入水量是: -( + )= . 那么有A、B、C管每小时的排水量如下表所示: 于是打开B、C两管,将水池排空需要 1÷( + - )=1÷ =4.8(小时). 行程问题: 内容概述 运动路线或路况复杂,与周期性或数论知识相关联,需进行优化设计等具有相当难度的行程问题.工作效率发生改变,要完成的项目及参加工作的对象较多的工程问题.
典型问题 1。如图21-l,A至B是下坡,B至C是平路,C至D是上坡.小张和小王在上坡时步行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平路时步行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下坡时步行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和D同时出发,1小时后两人在E点相遇.已知E在BC上,并且E至C的距离是B至C距离的 .当小王到达A后9分钟,小张到达D.那么A至D全程长是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 BE是BC的 ,CE是BC的 ,说明DC这段下坡,比AB这段下坡所用的时间多,也就是DC这一段,比AB这一段长,因此可以在DC上取一段DF和AB一样长,如下图: 另外,再在图上画出一点G,使EG和EC一样长,这样就表示出,小王从F到C.小张从B到G. 小王走完全程比小张走完全程少用9分钟,这时因为小张走C至F是上坡,而小王走F至C是下坡(他们两人的其余行程走下坡、平路、上坡各走一样多). 因此,小王从F至C,走下坡所用时间是9÷ =18(分钟). 因此得出小张从B至G也是用18分钟,走GE或CE都用6分钟.走B至C全程(平路)要30分钟. 从A至曰下坡所用时间是60-18-6=36(分钟); 从D至C下坡所用时间是60-6=54(分钟); A至D全程长是(36+54)× +30× =11.5千米. 2.近年来火车大提速,1427次火车自北京西站开往安庆西站,行驶至全程的 再向前56千米处所用时间比提速前减少了60分钟,而到达安庆西站比提速前早了2小时.问北京西站、安庆西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设北京西站、安庆西站相距多少千米? ( x+56):x=60:120,即( x+56):x=1:2,即x= x+112,解得x=1232. 即北京西站、安庆西站两地相距1232千米,
2.如图2l-2,A,B两点把一个周长为l米的圆周等分成两部分.蓝精灵从B点出发在这个圆周上沿逆时针方向做跳跃运动,它每跳一步的步长是 米,如果它跳到A点,就会经过特别通道AB滑向曰点,并从B点继续起跳,当它经过一次特别通道,圆的半径就扩大一倍.已知蓝精灵跳了1000次,那么跳完后圆周长等于多少米?
【分析与解】 ×4= 即蓝精灵跳4次到A点.圆半径扩大一倍即乘以2后,跳8次到A点. 圆半径乘以4后,跳16次到A点. 依次类推,由于4+8+16+32+64+128+256+492=1000,所以有7次跳至A点. 1000次跳完后圆周长是1× =128米. 3.已知猫跑5步的路程与狗跑3步的路程相同;猫跑7步的路程与兔跑5步的路程相同.而猫跑3步的时间与狗跑5步的时间相同;猫跑5步的时间与兔跑7步的时间相同,猫、狗、兔沿着周长为300米的圆形跑道,同时同向同地出发.问当它们出发后第一次相遇时各跑了多少路程?
【分析与解】 方法一:由题意,猫与狗的速度之比为9:25,猫与兔的速度之比为25:49. 设单位时间内猫跑1米,则狗跑 米,兔跑 米. 狗追上猫一圈需300÷( -1)= 单位时间, 兔追上猫一圈需300÷( -1)= 单位时间. 猫、狗、兔再次相遇的时间,应既是 的整数倍,又是 的整数倍. 与 的最小公倍数等于两个分数中,分子的最小公倍数除以分母的最大 公约数,即 =8437.5. 上式表明,经过8437.5个单位时间,猫、狗、兔第一次相遇.此时,猫跑了8437.5米,狗跑了 8437.5× =23437.5米,兔跑了8437.5× =16537.5米. 方法二:有猫跑35步的路程与狗跑21步的路程,兔跑25步的路程相;而猫跑15步的时间与狗跑25步的时间,兔跑21步的时间相同. 所以猫、狗、兔的速度比为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为 . 即设猫的速度为 ,那么狗的速度为 ,则兔的速度为 . 于是狗每跑300÷(625-225)= 单位时追上猫; 兔每跑300÷(441-225)= 单位时追上猫. 而 ,所以猫、狗、兔跑了 单位时,三者相遇. 有猫跑了 ×225=8437.5米,狗跑了 ×625=23437.5米,兔跑了 ×441=16537.5米. 评注:方法一、方法二中的相遇时间一个是8437.5单位,一个是 单位,可是答案却是一样的,为什么呢? 在方法二中,如果按下面解答会得到不同答案,又是为什么?哪个方法有问题呢?自己试着解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这种错误. 于是狗每跑300÷(625-225) ×625= 米追上猫; 兔每跑300÷(441-225)×441= 米追上猫; 而 ,… 4.一条环形道路,周长为2千米.甲、乙、丙3人从同一点同时出发,每人环行2周.现有自行车2辆,乙和丙骑自行车出发,甲步行出发,中途乙和丙下车步行,把自行车留给其他人骑.已知甲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乙和丙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3人骑车的速度都是每小时20千米.请你设计一种走法,使3个人2辆车同时到达终点.那么环行2周最少要用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 如果甲、乙、丙均始终骑车,则甲、乙、丙同时到达,单位“1”的路程只需时间 ;乙、丙情况类似,所以先只考虑甲、乙,现在甲、乙因为步行较骑车行走单位“1”路程,耽搁的时间比为: 而他们需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所以耽搁的时间应相等.于是步行的距离比应为耽搁时间的倒数比,即为4:3;因为丙的情形与乙一样,所以甲、乙、丙三者步行距离比为4:3:3. 因为有3人,2辆自行车,所以,始终有人在步行,甲、乙、丙步行路程和等于环形道路的周长. 于是,甲步行的距离为2× =0.8千米;则骑车的距离为2×2-0.8=3.2千米; 所以甲需要时间为( )×60=19.2分钟 环形两周的最短时间为19.2分钟. 参考方案如下:甲先步行0.8千米,再骑车3.2千米; 乙先骑车2.8千米,再步行0.6千米,再骑车0.6千米(丙留下的自行车) ; 丙先骑车3.4千米,再步行0.6千米.
5.甲、乙两项工程分别由一、二队来完成.在晴天,一队完成甲工程需要12天.二队完成乙工程需要15天;在雨天,一队的工作效率要下降40%,二队的工作效率要下降10%.结果两队同时完成这两项工程,那么在施工的日子里,雨天有多少天?
【分析与解】 晴天时,一队、二队的工作效率分别为 和 ,一队比二队的工作效率高 - = ;雨天时,一队、二队的工作效率分别为 ×(1-40%)= 和 ×(1-10%)= ,这时二队的工作效率比一队高 - = . 由 : =5:3知,要两个队同时完工,必须是3个晴天,5个雨天,而此时完成了工程的 ×3+ ×5= ,所以,整个施工期间共有6 个晴天,10个雨天.
6.画展9时开门,但早有人来排队等候入场.从第一个观众来到时起,每分钟来的观众人数一样多.如果开3个入场口,9时9分就不再有人排队;如果开5个入场口,9时5分就没有人排队.那么第一个观众到达的时间是8时几分?
【分析与解】 由题意可得两个等式,如下: (开门前排队人数)+(9分钟内到的人数)=3×(每个入口每分钟进的人数)×9 ① (开门前排队人数)+(5分钟内到的人数)=5×(每个入口每分钟进的1人数)×5 ② ①-②得:4分钟内到的人数=2×(每个人口每分钟进的人数)……③ 从而有:每个入口每分钟进的人数=2×(每分钟进的人数)……④ 代入②得,开门前排队人数=25×2-5=45分钟内到的人数. 因此第一个人是8点15(=60-45)分到达的.
7.甲、乙、丙3名搬运工同时分别在3个条件和工作量完全相同的仓库工作,搬完货物甲用10小时,乙用12小时,丙用15小时.第二天3人又到两个较大的仓库搬运货物,这两个仓库的工作量也相同.甲在A仓库,乙在B仓库,丙先帮甲后帮乙,结果干了16小时后同时搬运完毕.问丙在A仓库做了多长时间? 【分析与解】 设第一天的每个仓库的工作量为“1”, 那么甲、乙、丙的合作工作效率为 = ,第二天,甲、乙、丙始终在同时工作,所以第二天两个仓库的工作总量为 ×16=4,即第二天的每个仓库的工作总量为4÷2=2. 于是甲工作了16小时只完成了16× = 的工程量,剩下的2- = 的工程量由丙帮助完成,则丙需工作 ÷ =6(小时). 丙在A仓库做了6小时. 2、两城相距930千米,客货两车同时从两城相向开出,经过6小时两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典型问题 1.甲、乙、丙三辆汽车各以一定的速度从4地开往B地.若乙比丙晚出发10分钟,则乙出发后40分钟追上丙;若甲比乙又晚出发20分钟,则甲出发后1小时40分钟追上丙;那么甲出发后追上乙所需要的时间为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 我们知道开始时,乙走了40分钟与丙走了40+10=50分钟的路程相等,所以速度比为乙:丙=5:4;甲走了100分钟,丙走了100+20+lO=130分钟所走的路程相等,所以速度比为:甲:丙=13:10 于是.甲:乙:丙=26:25:20. 于是,乙比甲先走20分钟,路程相当于20 25=500,速度差相当于26-25=l; 于是,追击时间为500 1=500分钟.
2. 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两车出发的时间都是6:00,那么它们在11:00相遇;如果客车和货车分别于7:00和8:00出发,那么它们在12:40相遇.现在,客车和货车出发的时间分别是10:00和8:00,则何时它们相遇?(本题中所述的时间均为同一天,采用24小时制计法.)
【分析与解】 第一次,客、货各走了5小时;第二次,客、货各走了5小时40分,4小时40分,但是两次客、货所走的路程和不变;于是有300客+300货=340客+280货;40客=20货,所以客、货两车的速度比为1:2:将全程看成“1”,则客、货车速度和为1÷5= ;所以客车速度为 ; 货车的速度为 ;货车先出发2小时,于是行走了 ;于是剩下的路程为 ; 还需要的时间为 小时,还需要3小时40分钟,在10:00后计时,所以相遇时间为13点40分.
3.在久远的古代,有一个智者叫做芝诺,他曾经说过:兔子永远追不上10米外的乌龟.他这样解释:当兔子跑到10米处(即乌龟原来的地方),乌龟已经往前走了一点;当兔子再次到达乌龟的位置时,乌龟又往前走了一点,……,也就说当兔子到达乌龟以前的位置时,乌龟总是往前走了一点,所以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你认为芝诺的说法错在哪里?
【分析与解】 因为兔子的速度比乌龟快,为了方便叙述,假设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 那么,按芝诺的说法,这些时间,乌龟走的路程为: 10,1,0.1,0.01,0.001,……是无穷的,而10+1+0.1+0.01+0.001+…= ,也就是说兔子只是在乌龟行走 米之前追不上.等乌龟在 米之后,兔子就在它的前面了. 在这里,芝诺用无穷个数的和来说明它们的和一定是无穷的,这显然是谬误的.
内容概述 本讲主要讲解需运用比和比例及分段解决的较复杂问题,还有一些需借助程来求解的问题. 经典问题 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路,最终按工作量分配8400元工资.按两队原计划的工作效率,乙队应获5040元.实际从第5天开始,甲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1倍,这样甲队最终可比原计划多获得960元.那么两队原计划完成修路任务要多少天? 【分析与解】 开始时甲队拿到8400—5040=3360元,甲乙的工资比等于甲乙的工效比,即为3360:5040=2:3; 甲提高工效后,甲乙的工资及工效比为 (3360+960):(5040—960)=18:17; 设甲开始的工效为“2”,那么乙的工效为“3”,设甲在提高工效后还需 天完成任务. 有(2×4+4 ):(3×4+3 )=18:17,化简为216+54 =136+68 ,解得 于是共有工程量为 所以原计划60÷(2+3)=12天完成. 2. 规定两人轮流做一个工程,要求第一个人先做1个小时,第二个人接着做一个小时,然后再由第一个人做1个小时,然后又由第二个人做1个小时,如此反复,做完为止.如果甲、乙轮流做一个工程需要9.8小时,而乙、甲轮流做同样的程只需要9.6小时,那乙单独做这个工程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与解】 即甲工作2小时,相当与乙1小时. 所以,乙单独工作需 小时. 3.甲、乙、丙三人完成一件工作,原计划按甲、乙、丙顺序每人轮流工作一天,正好整数天完成,若按乙、丙、甲的顺序每人轮流工作一天,则比原计划多用 天;若按丙、甲、乙的顺序每人轮流工作一天,则比原计划多用 天.已知甲单独完成这件工作需10.75天.问:甲、乙、丙一起做这件工作,完成工作要用多少天? 【分析与解】 我们以甲、乙、丙各工作一天为一个周期,即3天一个周期. 通过上一题的类似分析,我们知道第一种情况下一定不是完整周期内完成; 但是在这题中,就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完整周期+1天,第二种可能是完整周期+2天. 验证第一种可能不成立(详细过程略) 再看第二种可能: 即丙工作1天,甲只需要工作 天.代入第3种情况知: 即甲工作1天,乙需要工作 天. 因为甲单独做需10.75天,所以工作效率为 于是乙工作效率为 丙工作效率为 于是,一个周期内他们完成的工程量为 则需 个完整周期,剩下 的工程量;正好甲、乙各一天完成. 所以第二种可能是正确的. 于是,采用第二种可能算出的数据:一个周期内他们完成的工程量:
需要 天. 而甲、乙、丙合作一天完成的工程量正好是甲、乙、丙轮流做一天一个周期内的工程量. 于是,甲、乙、丙合作这件工程需 天. 4.如图,有一个正方体水箱,在某一个侧面相同高度的地方有三个大小相同的出水孔.用一个进水管给空水箱灌水,若三个出水孔全关闭,则需要用1个小时将水箱灌满;若打开一个出水孔,则需要用1小时5分钟将水箱灌满;若打开两个出水孔,则需要用72分钟将水箱灌满.那么,若三个出水孔全打开,则需要用多少分钟才能将水箱灌满? 【分析与解】 方法一:设打开一个出水孔时,灌满出水孔以上的部分需要时间为 ,则不打开出水孔和打开两个出水孔灌满水孔以上部分所需时间为 有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通分为 化简为 解得 所以,不打开出水孔需 分钟灌满水孔以上的水,而灌满出水孔以下的水为 分钟. 视水孔以上的水箱水量为单位“l”,有一个出水孔的工作效率为: 那么打开三个出水孔的工作效率为 所以,打开三个出水孔灌满整个水箱所需的时间为 分钟 方法二:在打开一个出水孔时,从小孔流出的水量相当于进水管 分钟的进水量;在打开两个出水孔时,从小孔流出的水量相当于进水管 分钟的进水量.而且注意到,后者出水孔出水的时间比前者多 分钟. 因此两个出水孔7分钟的排水量相当于进水管 分钟的进水量 因此进水管1分钟的进水量相当于一个出水孔7分钟的排水量. 那么在打开一个出水孔的时候,小孔排水 分钟,也就是说,进水, 进水 分钟后,水面达到小孔高度. 因此打开三个出水孔的时候,灌满水箱需要 分钟. 利润问题: 典型问题 1.某店原来将一批苹果按100%的利润(即利润是成本的100%)定价出售.由于定价过高,无人购买.后来不得不按38%的利润重新定价,这样出售了其中的40%.此时,因害怕剩余水果腐烂变质,不得不再次降价,售出了剩余的全部水果.结果,实际获得的总利润是原定利润的30.2%.那么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定价的百分之多少?
【分析与解】 第二次降价的利润是: (30.2%-40%×38%)÷(1-40%)=25%, 价格是原定价的(1+25%)÷(1+100%)=62.5%.
2.某商品76件,出售给33位顾客,每位顾客最多买三件.如果买一件按原定价,买两件降价10%,买三件降价20%,最后结算,平均每件恰好按原定价的85%出售.那么买三件的顾客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 3×(1-20%)+1×100%=340%=4×85%,所以1个买一件的与1个买三件的平均,正好每件是原定价的85%. 由于买2件的,每件价格是原定价的1-10%=90%,所以将买一件的与买三件的一一配对后,仍剩下一些买三件的人,由于 3×(2×90%)+2×(3×80%)=12×85%. 所以剩下的买三件的人数与买两件的人数的比是2:3. 于是33个人可分成两种,一种每2人买4件,一种每5人买12件.共买76件,所以后一种 (76-33× )÷( - )=25(人). 其中买二件的有:25× =15(人). 前一种有33-25=8(人),其中买一件的有8÷2=4(人). 于是买三件的有33-15-4=14(人). 14.某商品按原定价出售,每件利润为成本的25%;后来按原定价的90%出售,结果每天售出的件数比降价前增加了1.5倍.问后来每天经营这种商品的总利润比降价前增加了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设这种商品的成本为“1”,共卖出商品“1”,则利润为25%,总利润为0.25,定价为1.25. 那么按原定价的90%出售,即以1.25× 90%=1.125的价格出售,现在销售的件数比原来增加了1.5倍,利润为0.125×(1.5+1)=O.3125,而原来的总利润为O.25,现在增加了0.3125一O.25=0.0625,0.0625÷0.25:25%. 所以,后来每天经营这种商品的总利润比降价前增加了25%. 15.赢利百分数= 某电子产品去年按定价的80%出售,能获得20%的赢利;由于今年买入价降低,按同样定价的75%出售,却能获得25%的赢利.那么 是多少?
【分析与解】 根据题中给出的公式知: 赢利百分数×买入价=卖出价一买入价 则买入价×(赢利百分数+1)=卖出价, 那么买入价= = = = 1、某商品按25%的利润定价,后来九折出售,结果每天售出的件数增加了1.5倍,那么每天这种商品的总利润比降价前增加了百分之几? 1. 小明于今年十月一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2500元,月利率为0.1425%。如果利息率为20%,那么,到明年十月一日,小明最多可以从银行取出多少钱?
1、甲乙两件商品成本共200元,甲商品按30%的利润定价,乙商品按20%的利润定价,后来两件商品都按定价打九折出售,结果仍获利27.7元,求甲商品的成本。
小学六年级奥数知识解析:年龄问题的三大特征 年龄问题:已知两人的年龄,求若干年前或若干年后两人年龄之间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叫做年龄问题。
浓度问题: 浓度问题 【试题】:浓度为60%的酒精溶液200g,与浓度为30%的酒精溶液300g,混合后所得到的酒精溶液的浓度是( )。
3.甲容器中有纯酒精11立方分米,乙容器中有水15立方分米.第一次将甲容器中的一部分纯酒精倒入乙容器,使酒精与水混合;第二次将乙容器中的一部分混合液倒人甲容器.这样甲容器中的纯酒精含量为62.5%,乙容器中的纯酒精含量为25%.那么,第二次从乙容器倒入甲容器的混合液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析与解】 设最后甲容器有溶液 立方分米,那么乙容器有溶液(11+15- )立方分米. 有62.5%× +25%×(26- )=11,解得 =12,即最后甲容器有溶液12立方分米,乙容器则有溶液26-12=14立方分米. 而第二次操作是将乙容器内溶液倒入甲容器中,所以乙溶液在第二次操作的前后浓度不变,那么在第二次操作前,即第一次操作后,乙容器内含有水15立方分米,则乙容器内溶液15÷(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