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尹先生的文章专栏 |
---|
“六步诵读教学法”研究与实验
发表于:2013-08-14阅读:143次
|
[内容摘要] “六步诵读教学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全力打造开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高效的大语文课堂。具体说来,“六步”是指:导,选,诵,用,比,改。其中,关键在于“导”,前提在于“选”,重点在于“诵”,难点在于“用”,保证在于“比”,落实在于“改”,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式必须多样化。大力推进“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交流,面向全体进行组际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六步 诵读 教学法 研究 实验 为促进语文教学回归本真,使高中语文教学走向更高的境界,必须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自我、在诵读中感悟生活、在诵读中提升素养。诵读是人类不断接受新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自我的主要途径。但课内诵读是有限的,而语文学习资源是无限的。课内是流,可导而不可堵;课外是源,要开而不能塞。对于诵读教学来说,只能是“教师课内传授方法,学生课外谋求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立了“六步诵读教学法”,实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底,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竞争与合作,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全力打造开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高效的大语文课堂。具体说来,“六步”是指:导,选,诵,用,比,改。其中,关键在于“导”,前提在于“选”,重点在于“诵”,难点在于“用”,保证在于“比”,落实在于“改”。 1、关键在于“导”。 当前,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提高教师素养,转变教师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等,而最为关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那就只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答案只能是:坚守人本原则,设计人本教学,构筑人本课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教师的作用在于“了解、引导、唤醒、激励”。 本着“有帮助地顺其自然”的原则,当学生需要时就提供“帮助”,当学生不需要时就悄悄地“关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如果放弃必要的引导,让诵读教学变成学生的自由交谈,容忍对话活动在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听任学生对文本的任意解读,那么“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事实上是,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的“导向”作用在诵读教学中置于首要地位。 2、前提在于“选”。 诵读书籍,不要以为看得越多越好,课外书看的多了,会影响功课,尤其是沉迷于课外读物,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不要漫无边际地乱看,因为漫无边际地乱看,没有调动有意注意,不利于记忆知识,也不利于感知自我,更不利于认识世界;不要随波逐流,看见别人看什么自己也看什么,丧失自我,不利于效率概念的养成,不利于自取所需观念的形成,达不到促进自我发展的目的,更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 对于课外书的选择,教师可以推荐,但不宜越俎代庖,教师重在“引导”。从本质上来说,学生能读什么课外书,要读什么课外书,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宜过分干涉。但是,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我们列出了推荐书目,让学生“选”的同时,制定出读书计划,实行量化管理。引导学生“选”读书籍的标准有5个:第一、选择格调较为高尚,至少没有宣扬色情暴力的书;第二、紧紧围绕加深理解教科书内容来“选”课外书;第三、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第四、选择有思想性、时代感强烈的书;第五、选择适合自我健康成长的书。 3、重点在于“诵”。 诵读是需要学习的。现代神经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大脑有三大功能区,即引起兴奋集中注意力的功能,指导、调整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控制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大脑的这三大功能在人的诵读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诵读活动反过来又积极推动、促进了这三大功能的协调与发展。世界不少发达国家几乎都采取了措施,加强诵读指导和训练,以期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高中生的诵读效能存在着显著的男女差异、年级差异,女生的诵读效能显著低于男生,高二学生的诵读效能显著高于高一、高三。针对高中女生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过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5点:第一、明确诵读目的,第二、加深理解,第三、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第四、有效的复习,第五、整体与部分相结合。 如何诵读才有成效呢?要五步走:第1步、粗览,即对书的内容提要、前言、后记、目录、标题先浏览一下,联系一下其中的哪些知识见过、学过;第2步、发问,再次翻阅全书,参照标题自测,并试着发问,试着解答,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诵读兴趣,对今后理解、记忆都有帮助。第3步、精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对于促进自我成长很有帮助的段落,要带着疑问认真诵读,准备好笔记本、卡片,调动所有的感官,眼到手到心到脑到。第4步、回忆,精度后休息一下,或听听音乐,或看看风景,或舒活一下筋骨,之后便对自己在“发问”中提出的问题再次试答,并大体复述书的某章节内容或全书的主要内容;第5步、复习,复习有及时复习与延时复习之分。复习要及时,所谓的及时复习就是学习过后立即复习。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人在入睡前和起床前的记忆力最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入睡前和起床前因不产生后摄抑制和前摄抑制,因此记忆力最高。所以要充分利用好入睡前和起床前的时间,进行延时复习。 4、难点在于“用”。 对于指导学生的诵读教学,前提在于“选”,重点在于“读”,难点在于“用”。要切实做好诵读“用”于学习这一点,教师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把课外诵读“用”于课内诵读。课内课外的结合就在于“课内激课外,课外促课内”,把课外诵读用于课内诵读。比如,在学习《六国论》一课时,不了解作者苏洵的个人生平经历,不了解苏洵写该文的时代背景,学生就很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如果指导学生诵读了有关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苏洵的生平经历的书籍,在获取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之后再来诵读《六国论》,作品的主旨也就很明了,作者的那颗爱国之心也就跃然纸上了。其次、引导学生把课内外诵读“用”于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更要在实际中加以利用。我们不妨也把课外读物也当做是个例子,在实际中加以利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嘛!第三、引导学生把课内外诵读当做知识积累的一种手段。读书要学以致用,要转化再造,要形成自己的东西;光读不行,更重要地要用,要指导自己的行动,“用”于自我成长的需要。在诵读时,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做好读书摘记和读书笔记,并以学期为单位总结诵读成果,日积月累,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加诵读的兴趣,促进自我成长。 5、保证在于“比”。 对于课内外诵读要及时进行检查督促。检查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召开课外诵读调查会、检查读书笔记或书面总结诵读情况等等,并及时公布结果,总结经验,予以表扬,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以促进课外诵读的进一步开展。高中生都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和争胜心:一“比”,方知自我学习之不足,这就鞭策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进取;一“比”,方知自我读书之愉悦,这就激励学生更加不断地去发愤图强,立志有为。对于课外诵读的“比”,我们组织了如下一些活动:第一、文章内容复述比赛,如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串联比赛,句子接龙比赛,评选读书大王,等等;第二、读书读报比赛,如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精彩段略诵读比赛,诗歌朗诵会,课前三分钟读文比赛,等等;第三、表演赛,这种表演赛是团体辅导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具体形式就是“心理剧”,通过学生当演员这一角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发现美、感受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教师再参与其中,不做导演,而与学生一起做演员,效果会更好。 教师布置的诵读任务除了自己定期检查外,还借助读书记载本或家校联系卡依靠家长来监督执行。这样家校齐抓共管,学生的读书任务才能如期完成,课外诵读的质量才能逐步提高,教师的读书指导才能产生成效。日本的中小学明文规定以诵读为重点:低年级主要是激发“诵读兴趣”,中年级主要是“多读”,高年级主要是“有选择地读”。从大语文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不仅仅指课内,也指课外。搞好学生的课外诵读指导,教师在做好“导”“选”、“读”、“用”、“比”等五个方面的引导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应该“唤醒”学生探索知识、感悟自我,不应该张鼻子瞪眼、搞拉锯战术;教师应该协助或引导学生“展翅”高飞,各取所需,不应该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命令胁迫;教师应该在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卖弄知识、哗众取宠。 6、落实在于“改”。 建立健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正确导向和保障,一“改”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标准,有效地指导了八步教学法的落实,同时,也彻底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把课堂教学引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评价是导向,评价是鼓励,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在课堂评价中我们努力突出如下几点:第一、教学的设计符合人本思想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第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打造开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高效的大语文课堂;第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实行助教制,师生竞争,生生竞争,建立优胜团队流动红旗制;第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采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第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低唤醒度学业情绪状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第六、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合理利用当地的有效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六步诵读教学法,首先实现了教师作用的创新。所谓教学就是教师“了解”学生需学什么、“引导”学生学什么、“唤醒”学生为什么学、“激励”学生怎样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怎样学好”的过程。其次、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因龄而教、因情而教、因性而教、因能而教。将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建立竞争与合作学习大队,教师做好学习内容的“导“选”“诵”“用”“比”“改”。设立助教制,由学生轮流担任: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第三、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式必须多样化。大力推进“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交流,面向全体进行组际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第四、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调动了学生自主积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了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了学生诵读兴趣和效率;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及能力积累,由浅层向深层次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尹达.课外阅读教学的优效引导[J].山东教育,2010(11):29-30 [2].尹达,高中生学习动机问题浅探[J].吉林教育,2009,(12):110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