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尹先生的文章专栏 |
---|
课堂教学中人际动态平衡研究
发表于:2013-08-14阅读:704次
|
当前,对于课堂教学的原则,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看似既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又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围绕着问题进行人际交往互动、逐渐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这里的“人际”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与交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生的生存状态,通过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多向互动,实现人际动态平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形成智慧灵动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的发展。 一、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存在总是在人为的解构与建构的相互缠绕、前仆后继中不断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形形色色的教育教学理论纷至沓来,各个学校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教学方式与硬性规定。课堂教学改革表面上热闹非凡,其实不仅使学校本身内分泌失调,还上演了一场场的教改闹剧。目前,课堂教学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丧失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 一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统一课程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程序、统一教学方法、统一布置作业,甚至有的学校硬性规定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上述做法使得教师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独立人格,产生了一种“跟着下,不害怕”的惰性。马克思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第进行创造。”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身心健康、富有创造力的人,而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教师要有独立的创造性,要有尊严地活着。 2、学生丧失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 有些学校以“封闭式管理”“军事化管理”为荣,将美丽的校园打造成了阳光下的监狱。学校把“封闭式管理”之手伸向了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在校时间被老师死死地盯住,哪个时间做什么,都由老师来安排;在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尺的现实背景下,教师争抢学生时间,加大作业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教师还以威胁、恐吓为手段来胁迫学生学习。以上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学生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表现自我的愿望越低。 3、教学课堂丧失生命的活力与智慧的涌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感觉的平台,合理处理问题的预设,随机处理问题的生成,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然而事实上,要么教师一言堂,根本不给学生张口的机会;要么就进行所谓的“小组教学”,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都在闲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几乎都以知识为中心、以做题为中心:以枯燥的重复劳动来换取知识的机械记忆,以“题海战术”来换取解题技巧的掌握,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来换取考试较高的分数。这样的课堂,怎么会迸发出生命的活力?怎么会出现智慧的涌动? 二、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劳动效果由学生的学业成就来体现,而教学过程依然遵循帕金森法则,即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多的效益。人的要素最为活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是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主体。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刺激,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唯一存在,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有劲头,日子有奔头,前途有盼头。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育人”活动,教师应当坚守人本原则,设计人本教学,构筑人本课堂,从而优化课堂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尤其是要改变过去的“师道尊严”,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以朋友的身份关爱学生,以家长的身份呵护学生,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去引导学生。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助共赢的关系。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特有的经历、思想、思维方式等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也都应围绕着学习进行,即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交往,尽管在学习中存在着竞争,但主要是互助共赢的关系。 既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围绕着“问题”来展开交往,那么,就要灵活问题的预设,更要注重问题的生成。首先,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其次,教师必须用腿走路,做好学生的促进者。课堂的主权属于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全程参与,有效参与,打造民主、和谐、开放、自由的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光明大道。其次,教师必须用手做事,做好学生的指导者。用手做事,手比头高。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技能的操练场,是学生未来人生阅历的实习地。 三、实现教学过程的人际动态平衡 在改革中寻求活路。纪德说过,被人走得最多的路肯定是最安全的,但别指望会在这样的路上碰到很多猎物。改变意味着求新,改变意味着追求,改变意味着付出,改变意味着风险。从来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创新的付出却可能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即便如此,与其在坚持中死去,不如在改变中体验生命的力量。因为,人生在于折腾。 1、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实现人际动态平衡的前提。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促使教师依法执教、按规行事;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年龄差异、能力差异等将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到底。 心中有真爱,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愉悦感。按照马斯洛的说法,儿童就像海绵一样,他们吸收着周围所有的信息与影响,并把这些因素融入到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之中。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真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懂得学生的需要。只有真爱学生,才能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不忽视学生的点滴进步,才能抓住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停地去尝试,不停的去思考,不停的去总结,不仅仅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添加更多的“人本”元素,在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甚至在人生的过程中,都牢记“人本”元素,打破陈旧的“模式”,确立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良好的沟通,激发自身和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机会,是实现人际动态平衡的关键。 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还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抱定“每个学生都能享有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的成功教育信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但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如果让学生一直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就会严重戕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甚至会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命运。 教师应当心中有“自我”,善于发现自我特长,尊重和挖掘自身潜力。教师与学生都是“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文化、生活背景以及爱好、特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时,首先应当做到“心中有自我”。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实施教学的硬件与软件条件,发挥自身特长,避开自身缺陷,以便更好地去组织教学,因为只有能够发挥教师自身特长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3、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是实现人际动态平衡的基础。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坚信每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要敬畏所有的生命;坚信每个个体都是世间最伟大的创造,所以,要珍惜所有的生命;坚信每个人都有一种自强向上的强烈需求,所以,要爱护所有的生命;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所以,要与自己的学生一同进步、一同成长。坚信:没有不思成长的学生,只有不思成长的教师。所谓的“教学”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合称,而是教师“教”给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还是需要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的。 关爱后进生,对症下药。弄清后进生的概念,分清后进生的类型,析清后进生的灵魂,记清后进生的人头,列清后进生的家情,查清后进生的原因,摸清后进生的爱好,抓清后进生的交际,搞清后进生转化措施:根据后进生的性格特点和原因开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主要的是注重转化的方法,用我们的爱心培养他们的信心,用我们的智慧给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去实现教师所期待的角色。以鼓励、尊重来增进信心。在处理与后进生的关系时,要让后进生感到温暖。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先给他们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逐步实现心中的梦。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关键的是要有真正的情感投入。关注、关爱、关怀后进生,真心,细心,耐心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彻底改革专断僵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是实现人际动态平衡的保证。 马克思在谈及职业选择时,有一段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第进行创造。”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身心健康、富有创造力的人,而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教师首先要有独立的创造性,其次要有尊严地活着。在一个缺少“法治”、盛行“人治”、没有民主气息的学校,很难有“创造”“尊严”可言。如果学校领导对教师独断专行、缺乏民主,该校的教师也会以同样的手段转嫁给学生,学生也会以同样的手段处理一些问题。 教师作为聚居于学校的一群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是国家的财富,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更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作为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美称的教师,理应活得至少有尊严。只有使教师拥有职业的自豪感,才会潜心教书育人,才能有良好的心态。落后僵化的学校管理严重阻碍了教师的进步,彻底改变领导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工作姿态,应该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让领导参与教学,改变领导对学校的绝对管理权,使美丽的学校充满民主气息。学校领导应该“走在前面,举着旗子”,做好教育工作者的设计者,充分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师生个体差异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成长和学生的进步搭建良好的平台。 彻底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唯考定论”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特有产物,学生的成绩成为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也成为学生学习追求的唯一目标,考试的功能被扭曲,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为了考试。师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学校成了考试的战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在客观分析学生情况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查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和所用时间两个基本因素,不以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次。实行结构工资制度的学校,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和奖惩教师的主要标准。”被“分数”绑架的老师,很难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也很难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接受不可改变的,改变可改变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通过老师的改变来促使学生的改变,通过外在形式的改变来促使内容的改变。“改”什么?改观念,教师的视角决定学生的高度;改教师的功能,教师的功能是“了解”学生需学什么、“引导”学生学什么、“唤醒”学生为什么学、“激励”学生怎样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怎样学好”;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协同学习、互助学习;改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是导向;改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课堂组织形式,设立助教制,把课堂还给学生;改教学方法,多种方法优化组合;改教材,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通过改革与实践,以永不终结的努力彰显教师本身最为尊贵的成长本性,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动态平衡。 |